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欢墟》观后感

发表于2022-07-24 08:3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纪录片《欢墟》观后感



《欢墟》的官方介绍:

「歌墟」是壮族地区的山歌集会,曾经广为盛行。它通常围绕宗祠或竜树进行,其间,男女相约而至,即兴作词,你来我往,对唱万物。传递的山歌开启了一次迁徙。摄影机沿途抵达了不同的歌者与集会,流转于乡土与城镇,寻找着歌墟散逸的踪迹。

读完介绍,我对这部纪录片的“音乐”成分抱有相当的期待。《欢墟》的片头音乐正是山歌与摇滚结合,结合西南一带的绿水、碧水中的半截树、水上漂着的小房子和竹筏,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期待,如梦如幻地,开始了观影。

观影途中,我发觉:
“音乐”可能只是个引入点,透过它展现出的其他东西,例如对文化行为的思考、对地方特色的观察等等才是这部片子的支撑。


简介提及歌墟“曾经”广为盛行,现在的歌墟其实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需要留意寻找。因此,创作团队跋山涉水,才记录下了片中尚存的小小山歌集会。现今,大多数歌墟的见证人都外出务工了,于是山歌的旋律也被带走了。有人把它带到了工地上,用叶子吹奏着。疫情之中,微信群变成了墟场。山歌被带入视频,也来到了语音对话框里。你一句,他一句的,他们还在对唱万物。如今,树荫里的歌墟难寻了,但好像也没有完全消失。


隐约记得,在影片结束后的采访论坛里,有观众向导演提问,问其如何看待很多传统文化、非遗项目走向衰亡的状况。

导演大致说:“以云南的山歌的为例,虽然如今聚集唱山歌的人少之又少,但它并没有真正地消失,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它只是改变了形态,仍然若隐若现地存留着。”例如,影片中的年轻人在工地上、用吹叶子的方式保留了当地山歌的旋律——内容尚存,而形式却极大地改变了。微信的山歌群也是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墟场也可以转为线上——场所变了,山歌却被保留。

导演也提及,如今云南的山歌基本上不再原始地歌唱于田间,而是在极大程度上与雷鬼、摇滚进行了结合,片头的摇滚山歌就是由一位云南音乐人结合创作的。

导演的观点给了我新的看法。《欢墟》是一部以传统山歌为切入点的纪录片,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我们可能下意识地会认为他该是位在一线抢救非遗的战士。但他的回答却意外得轻松。就像是面对历史的洪流,他并不筑起堤坝拦截储蓄,而只是在流动的河里舀上一瓢。有时候或许就是这样,旧的不会突然消失,多是变了个样子,或是被谁带走一点,淡得好像要不见了,但又确实还在。

另一方面,在他的采访中,我也特别能感受到他对“云南”的认同。谈及“地方”,谈及云南的年轻人,他的话的确令人感到他想要拍摄的热情。这也让我想到了许多其他有心传承技艺的人,我想,出于内心的认同并不是教科书和口号可以带来的,或许最深的眷恋和最持久的热情就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中。真正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直都在。

这也顺道地,让我想起某个设计师对“面对模仿外国文化的现状,设计师该如何在设计中凸显民族特色”的回答:模仿到极致就会自成风格。总会有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现出,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因此不必为尽快找到风格着急。这也让我想起日本的设计,起初它们也是抄袭照搬西方的大国,而后,或许就是模仿到极致了吧,自然地,生发出了他们的样子,至今,已有非常明确的民族特色了。

这样的态度让我在面对大环境里、急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中,看到了些许从容。


另一方面的感想是:我们以为的个性在地方看来可能只是普遍现象。在影片结束后的导演时间里,导演特意放了两段视频:

一段是山歌对唱的录像,看起来形似MV,又似舞台剧,大概是山歌爱好者用以学习传唱的。另一段是广西地带的网络红人即兴“说唱”的小视频,主人公又唱又跳,将眼前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吆喝进歌里,令人感叹他的即兴说唱能力之强,流畅、真实、有趣。


对第二段的小视频,导演的解释是,张口就来的即兴发挥简直可以说是西南地区的风气,甚至有时候人们所唱的字眼根本没什么具体的含义。山歌属于即兴作词,各个地区都有其固定的调子,在一处歌墟中,人们所唱的旋律都是同一段,而词却各不相同。


因此,在我们看来,云南的山歌曲调丰富;而在当地人看来,他们村唱的始终是同一曲。在我们看来,山歌和摇滚的结合实在是别出心裁,而那一带的音乐人多是以山歌和摇滚结合进行创作的。平时,我尤其喜欢“海龟先生”乐队的随性和灵动,无意义之吟唱的轻松加以雷鬼的欢快叫人沉醉。但或许这么独特的风格也并非乍然惊现,而是极大地受到当地民风、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如此,当一个地区的共性被放到另一个地方时,个性就出现了。

最后,这部纪录片的视觉包装也是我的心头好,片头的音画简直可以说是我今年最喜欢的MV——与云南风景相呼应的绿色字体,流动的镜头配以自然山水,竹筏、水中漂浮的木房、碧水中央的半截绿树,配合着摇滚山歌的层层推进,实属沉醉。

写毕,雷鬼山歌还在继续。歌墟又将去往何方?常欢。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纪录片《中国人的一天》观后感
  • 下一篇:《飞彩镌流年》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