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代价》观后感

发表于2022-08-15 14:3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纪录片《代价》观后感



面对强奸犯的逼迫,出于自卫的本能,小雨从九楼跳了下去。

媒体的曝光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小雨顺利完成了手术。

从九楼跳下还能活着的人可能会有,但是还能站起来的不多,小雨术后还能站起来可以算作一个奇迹。

同样在一座高楼上,面临着同样紧迫的危险,对强奸犯产生的恐惧催促着一个渴求尊严的女孩小珍从高楼跳下去。

无处可逃,只能跳下去。

同一个奇迹出现两次的机率太低,小珍并没有小雨那般幸运。

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会引发极大的社会轰动,但第二只克隆羊则没有那么吸睛。

小珍很不幸

此次社会捐助有限,收到的支票很多,大部分都是专属于镜头的空头支票。

在救助过程中,多亏李冰女士为小珍奔波求助,在电视台的报道中,这个小女孩的艰难处境终于被公众知悉。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她勉强做完了手术。但也仅限于此,家里再也没有更多的钱来帮助她疗养康复。她只能回到农村老家,每天一动不动地躺在床板上,盯着房顶,渴望某天能够得到治疗,恢复正常行走的能力。

我记得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面对镜头,小珍说,她感受到了身体传达给自己的讯号。她说,如果能去医院的就医的话,她一定会像前来看望她的小雨姐姐一样恢复健康,正常行走,正常生活。

另一边,小珍母亲在面对着镜头哭泣,诉说着家中的贫困与无奈。

除了经济状况拮据之外,小珍的家庭也非常复杂。继母不愿接受小珍母亲呆在自己家中 ,再加上村子里的诸如“小珍的爸爸有两个老婆”之类的闲言碎语,种种令人窒息。

另一边,李冰女士也没有停止奔波,她和广州的小余一起去看望小珍。小余在留学期间学习过有关康复的知识,他在为小珍治疗时发现小珍背部有一大块裂开的口子,血肉模糊的血已经变成了黑色。我无法在低像素的纪录片上看清那个拳头般大小的口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但这种画质呈现出来的画面依旧让我感到震惊和恐惧。

在家中“疗养”的小珍,除了能吃饭之外,真的有被好好对待吗?若是真的有被精心照料,如果没有陌生人的好意关怀,到何时才能发现这个严重威胁小珍生命的伤口呢?

在纪录片中 我看到的是琐碎残酷真实的穷人女性的困苦。

贫穷让她无法接受治疗,包括琐碎的家庭纷争,继母和父亲新家庭的排斥,母亲的泪水,以及父亲莫名身亡和母亲的不告而别。

小珍的生命就如一块浮萍一般,漂泊无定。

但她又不是那么不幸,李冰女士依旧关怀她,为她奔波劳碌。

让我非常触动的是那几位收养小珍后不愿透露信息的女工,明明自己都很贫困。靠着在公共厕所收费赚取一二百块生活费的女人,在面对另一个不幸的生命时,依然选择给予和帮助,这份来自底层女性的温情让我觉得触动和感动。

我不知道瘫痪之后的小珍会不会为自己跳楼的举动后悔。

或许小珍不一定是为了“清白”选择跳楼,但我觉得她跳楼一定是出于一种对“个人尊严”的追求,但这种“尊严”让我深思。毕竟在2003年2004年,人们对被强奸的女性抱有的大部分不是同情,反而大部分人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一群体。受害者,却变成了大众眼里的不洁和屈辱形象的载体。

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历来用抽象的“道德”来规训个人。

道德规训应当是全体人类,以捍卫全体人类的尊严,是康德认为与星空媲美的道德。

如果将这种捍卫性自主权的行为视作现代社会的“贞节牌坊”未免太重。但事实上,当某种道德某种尊严专属于女子时,这种“尊严”这种“道德”是否真的可以称得上“尊严”和“道德”呢?

把生命和清白放在一杆秤上,哪一个更重呢?

“舍生而取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属于中国人追求的气节和骨气的“清白”是刚正不阿,追求正义彰显出的的清白和气节,是精神和思想上的瑰宝,属于人对美好理想个体的追求。因此,我们传唱歌颂这种气节,我们敬畏这种骨气,我们渴望成为这种人,甚至虽然绝大部分人无法成为这种高尚气节之人,我们依旧会为此折服。

但当我们谈论到专属于女性的“清白”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清白无关精神,无关思想,无关人类对正义的追求,无关人类对精神气节的歌颂。女性的“清白”无关黑与白、善与恶的对决。

女性的“清白”与女性的身体锁在了一起。

在歌颂女性清白的时候,歌颂的并不是高尚本身,歌颂的其实是被规训的女性和她的身体,歌颂的是女性按照主流思想被教化的服从。

原本或许只是承受肉体摧残,但在道德规训之下,女性的“清白”承载了另一层道德的批判。它的存在为了规训女性“洁身自好”,即使女性“洁身自好”,但在遭受侵犯后,她依旧须为自己感到羞耻,为自己的不洁感到愤恨。她有时也如其他看客一般,忘记了自己本质上其实是受害人。在这种浪潮之下,她应该哭泣自残自刎似乎才是正常反应……

性自主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在承载生育风险、疾病风险以及伤残风险的挟持之下的女性的性自主权对女性格外重要。女性有权决定是否与某人发生性关系,违背妇女意志强行暴力胁迫逼迫女性与其发生关系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危害。

女性不仅是女性,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子女,伴侣,姐妹,是无数个与你息息相关的具有温度的具体的生动的有灵魂的个人。

法律保护女性的性自主权彰显的是对女性权益的保障,对体力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保护。但在社会道德的规训,几千年潜移默化的思想的熏陶之下,在性犯罪中,女性的性自主权变成了套在个体脖子上的枷锁。这把枷锁不仅是看客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女性自己也形成了自我规训的意识。明明是受害者,明明是被侵害的一方,但还是要遭受他人不齿和言语攻击。

于是为了避免沦为谈资,在社会传统旧道德的推动下,女性选择“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将二者放在天秤上,生命和贞洁,孰轻孰重呢?先不论对错,为了贞洁抛弃了生命,若是死了倒是一了百了,但如果死的不彻底,落到瘫痪半身不遂不能自理的结果,我们所追求的尊严还能得到吗?在小珍十八岁生日那天,李冰女士小雨还有救助小珍的几位女士为小珍庆祝生日。当时小珍的母亲已经离开了小珍很久,在小珍母亲不告而别的几天时间里,小珍基本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没有人为其洁身、帮助排便。是医院的护工,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是回到家中的小叔,爷爷奶奶等等,帮她进行最基本的护理和照料。

选择跳楼保住贞操,最后却全身瘫痪需要他人照顾,谁都可以触碰看她的隐私部位,明明是为了尊严选择的跳楼,到最后却毫无尊严。

李玉女士的这番话我觉得是这部纪录片对小珍遭遇最深刻的反思。



原本渴求的尊严,在此种状态下荡然无存。追求的捍卫的东西,变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刃,原本规避的“害”变成了密密麻麻投向自己的飞镖,天罗地网,无处可逃。

渴求的尊严去了哪里?

如果按投入产出来计算代价大小,这个代价的确太大。

若为了保留“贞洁”未残未死,面对他人的风言风语又该如何反应?

之前看过龙飞律师的一个视频,她给一个女性提供的建议大致的意思就是,如果在你所在的地方,假如你因为被周围人因莫须有的罪名指指点点,你的日子过得不开心。那你可以选择离开这个地方,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换个地方照样可以好好生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如果换不了地点,那我们就换一张厚脸皮,好好活着,人生在世,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经事。

勇敢善良的小雨,阳光美丽的小珍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受害人为自己的保护自己的权益付出了代价。

小雨伤残等级被认定为轻伤时,小雨和她父亲的表情让我忍不住落泪。全身伤痛,螺丝钉钢管固定的脊椎,在认定中仅为轻伤。她和父亲听完律师的解读之后,两个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的无助和茫然中掺杂的是失落和无奈让我痛心。

除了罚款没有任何赔偿......


代价

依旧是代价

不论是生是死是健全还是伤残,代价全由你承担。

这笔账划算吗?

再计算一次这笔生意,你还会选择去做吗?

后知后觉中,小雨是不是也应该明白了李玉女士所说的“代价”呢?

除了对“清白”“尊严”代价的探讨,本片也足以引发对社会救助体系,医疗体系,残疾人保障,现代媒体的思考。

李玉、小余、四个女工、上海夫妻......这些民间普通人的救助毕竟有限,我们需要更完善的救助机构,更完整的救助流程。

观念是润滑油,社会机器的运转需要观念的与时俱进来润滑。

如今国家救助,扶贫助残项目不断发展,效果显著。同时也应警惕媒体作秀的空头支票。

有时候会像其他人一样思考“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不知道

但我依旧选择怀有信心和期盼。

我希望世界会更好,希望我的国家不断发展,繁荣富强,我希望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如革命先辈所祈祷所追求,希望百姓都能享有做人的权利,享有人的尊严,获得做人的幸福。

代价是什么?

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期望人们可以本着“人”的共性去看这部纪录片,摒弃傲慢与偏见,感受人类共通的情感。

无论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活着》,抑或是《代价》这部纪录片,令我感动的永远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

人生百态,众生皆苦

生命真的可以一切归零重头再来吗?

12年的小珍叫安彤,依旧躺在椅子上向外张望,不过这次她脸上没有了十四岁和十八岁时的微笑,手里拿的是iPad,这次看的是互联网世界。



二十年快过去了,若不是前段时间的热点事件,现在可能几乎没有人记得小珍小雨跳楼的事件……

不断遗忘,时间不会记住,时间也不会回答。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 下一篇:纪录片《跨过鸭绿江》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