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目中无人》观后感集锦

发表于2022-10-22 08:2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目中无人》观后感集锦


一、〔序言〕
      没事看个网络电影,也是一种消磨,真如风中落叶,看的时候是徐落的一片一片,各具形状和色彩,回头看是厚厚的一层如毡。假如有一部过后会想起,或者拿出来讨论,那不一定是彼树叶骨格清奇,而是时也运也。每一部电影都有可看之处,只有幸运儿才能得到回味。《目中无人》就是这样一部幸运儿。
     故事情节略。
    导演没注意是谁, 主演忘了,都略。
     其实毫不奇怪,没人能记住一片一片落叶的多个细节。即使被记住,也各不相同。
     这也是我今天发出来的目的之一,期翼有人能通过我们的观后感,看到我们不同人眼中的《目中无人》,也看到《目中无人》里的我们几个。
      我们不怕被解读。我们不怕被固化在文字里。

     四篇观后感,差异之大,犹若牛马。
     先说雨凡。我有幸认识五个学富五车的人,雨凡就是其中之一。我往往有很多天马行空近于荒诞的论断,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如果这时候雨凡肯定了,那么我就确信了。因为雨凡的确认,一定是带有证据。而雨凡找到的证据,一定权威、一定引经据典,言之确确,让人不得不信服。没有广闻博识做不到这一点,所以雨凡在群内号称雨神。雨凡这两篇读后感一如既往,以学时识作后盾,对人物、历史、情节进行剖析,充满了考证。看了他的读后感,你再看《目中无人》,会豁然开朗。
      然后说我的。看序言就知道,我是马大哈加健忘。于是我看了《目中无人》,情节、背景、人物基本都没记住。但是我记住了“侠”,由此认识了侠,认清了侠的本质。我曾经那么喜欢看武侠小说,通过这个电影,我看到了我自己。于是,我的观后感就冲一个“侠”字下火,其他一概不论。其实那不是剖析侠,而是剖析我自己。“吾日三省而知吾身”,我一直在不断扪心自问,“我是谁?”观后感里我也一如既往地问自己。
      再说秋如水的。秋如水是奇女子,我称之为女侠。侠好不好?行侠好,求侠孬。而秋如水是行侠。她仗义,侠骨铮铮,言谈往往让人肃然起敬。但是读秋如水这篇文章,可以发觉她的另一面,那就是心思细腻,条理清晰。毕竟,秋如水是女侠。她最后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就是说她自己。
    四篇观后感,都文如其人。

     事情的起因大约是这样的:几个月前某一天,群内不知谁,大约是我,看了《目中无人》,随便说了一句,结果好几个人看过。于是各抒己见。最后提议都写一个观后感。大约第一个是我的,第二第三个是雨凡的。后来还有秋如水的,田田的,楚天的,乐山的。乐山的也许是序。
当时说好了收集齐发我的公众号。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是收集齐了,但是没发。
      又不知什么原因,我这几天又想起来了,着力收集。可惜现在只收集到雨凡、秋如水和我的,其余几个散失了。
       这几天我一直为丢失观后感惋惜。不过现在不了。生活本来就是由很多这样的浪花组成,浪花总是莫名其妙来,莫名其妙去,再不会被想起。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然而总有一些浪花会被收起,固定在记忆或文字、图片、声音中。这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们没有必要为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惋惜。
     唉,几个月前……彼时夏天,我在酷暑中每走到树荫下,总感叹树荫之凉。现在是深秋,每走到太阳下,总感叹阳光之暖。再读观后感,一切真有点恍若隔世。于是更庆幸,我虽然失去了好几朵浪花,但抓住了秋如水的雨凡的和我的这几朵浪花,我应该满足。于是我发出来,固化之。这是我发出来的另一个目的。

     发集必有序,如网之目欲张必有纲,故作序之人至关重要。先是想请楚天写。楚天是楚门雅集的群主和倡导者,提倡共同看一部电影再讨论,举办了几次,效果不错,这次其实是他那个提议的延续,于是他写最合适。但是他推却了。后来想请东夷老师写。东夷老师巨笔如椽,立意高远,如能作序实乃我们之幸。可是东夷老师也婉辞了。发布在即,不得已,我只好勉为其难。何者?不能因为没有序,就埋没了雨凡和秋如水和我的观感。

二、电影《目中无人》观后感之《危楼》    作者:雨凡
        “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令盛唐迅速衰落。历时七年,叛乱结束,但礼法殆尽,繁华不复。”

      影片开始。
      《目中无人》电影的名字给了两重含义,第一重是最直白的,成乙是瞎子,所以他目中无人。第二重是讲礼法崩坏的。宇文家族的恶行让官府都不敢得罪,目中无人,无法无天。而这种恶势力的存在是任何朝代都难以避免的,尤其在权力为重的体系中,恶势力的存在更为重要。慢慢的它会影响到执法体系。
       成乙遇到高大人是为了捉一个逃犯。而高大人的出场是很正能量的方式出现的。昨夜一场大雨,毁屋若干。高大人带着众衙役给群众修屋。这算得上是亲民,也算得上是身体力行。就算是放到当代,那也是一名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好警察局长。
        这一段有好几处细节,我觉得高大人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了他,整个官场的风茂就丰满许多。很多地方也就能讲得合理
高大人是正式的朝廷官司员。他手下的队长应该是在册的官职,称为衙。其他黑衣捕快应该是官职之外的补充,称为役。合称衙役。所以,成乙追捕的李九州能够化名张白水混在役的队伍里。因为入职役的审查没那么严。高大人拿着纵火犯的追捕令看的时候,李九州还伸头看了看,这种小细节都能演得出来,可见导演用心。
       高大人说那个纵火犯是重犯,悬赏上说提脑袋即可领赏。可见高大人本质上还是一个重原则的人。在给成乙赏金的时候,屏风上只有一个大大的“洁”字。他的身后是一面墙的锦旗,不是官赐的,全是民间群众敬送的。可见他是一位清官,并且刚正不阿,断案公正,为民解忧。虽然成瞎子看不见,但是经过接触,他感觉高大人还是可以受托付之人。就告诉他城西惨案,让他去调查。
      但是当高大人知道对手是宇文家时,自知能力有限,无法抗衡。他所想到的是保全,他想编一个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故事让倪燕保全生命。如果遇到文采好的书生,还能申报一下国家奖励,给她授个名节。但是倪燕要的是公道。
当事情超出高大人的能力时,他无法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像极了那些报负高,正义感强,但是处处受阻的当差人,如果没有被同化,就会成为高大人那样天天愁容满面。当他对成乙说:“瞎子,这趟混水你䠀不了。”时,像是在劝,也像是激。
       这是电影是对官场的惟一一次直接全面的表达,从各个角度描绘出礼节崩坏之下,一个好官如何的生存,他队伍的状况。说明就算到了洛阳,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第二次对官场的描述没有通过正面去拍。两人在洛阳吃牛肉面时,倪燕重复了一遍鸣鼓伸冤的地方和方法。之后两人分手。之后成乙无意间得知倪燕被捉。这说明倪燕去敲鼓了,也应该有人去接应她了。但是,当听说是宇文家相关的事情时,应该是拒不再接这个案子。所以,倪燕才情急之下拿着短刀去冲了郭家与宇文家定亲的纳亲仪式。
       此时郭将军出场,官场的豪门联姻算是官场的第三次描述。而这个联姻是这个电影故事的源头。宇文家想进长安,与是想和郭家联姻。而郭家的三小姐看上了宇文英。这一方面和宇文英的城府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和三小姐的娇横有关系。至于娇横,没有明说只是说她想要天上的星星,于是宇文英盗汉王墓偷夜明珠,怕晦气让三小姐知道,把盗墓的人全杀了,结果跑了一个倪君。这就是倪燕悲剧的开始。而郭将军对于宇文家的名声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为什么还同意联姻?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将军成了朝中权势最大的人之一。但是权势地位再高,别人一句话让他死他也得从。为了保命,他也得去纳妾,也得去喝花酒,也得让女儿嫁到非高官的有点污点的家族。这之间的尺度他应该在把握着。只是到了后来,事情发展得偏离计划。他就干脆退婚,直截了当。
       高级别的官场是政治,不显山不露水,一个人的喜好就能影响到普通人一家的生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说明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再也无法回到盛唐时期的文明。
        就算盛唐时期仍有很多饥民,只是我们读过的史书都是经过筛选后的只看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一提起某个朝代的盛世时脑海里惯性地以为盛世里只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切祥和。其实,盛世是一个王朝的高楼变得太高,开始成为危楼的开始。因为国家机器的运行久了,很多新增的暂时的机构或税收都会因人为的原因过了暂时后并不会被取消。但当遇到要解决的事情出现时,人为因素会越来越多、机构的繁杂、地方势力的强大、都会把一些矛盾给淡化掩盖下去。而这些被淡化的事件慢慢地成为燎原星火,在高楼的底部慢慢侵蚀着地基。
       电影只是一个艺术表达的方式,不期望它能成为一个论文那样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再给出解决的答案。它如进谏者,电影里的侠者是什么?因为不平才有侠。但为什么会有不平呢?因为楼快塌了。

    三、  电影《目中无人》观后感之 《我们不需要侠》作者:钙奶饼干
       什么人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者。目中无什么人?名家名流也。所以目中无人的,于兵为骄兵,骄兵必败。于人为自满,满招损。但看完回顾,此人并非目中无人,因为他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怜悯,为此敢于权贵头上动土,置死生于不顾。所以他不是目中无人,而是傲视天下。
      此大仁也,亦大义也。故大侠也。
     侠是很有趣的一个文化现象,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均有,而且都是锄强扶弱者。那么侠是什么?侠是黑暗和不公中的一道霞光。霞光不是强烈的雷电光,而是梦幻之光,虚无,缥缈,理想,尽善尽美。这种霞光是上帝对我们人类的独怜,自从人类诞生起就刻印在人们心头,让我们在绝望困苦中能看到一丝希望。所以它是造物主造就我们人类时候印刷在我们头脑里的电路。
      人们为什么需要侠?因为有不公。细究起来,其实不是因为有不公,而是因为对这些不公无能为力,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而且巨大得像天崩地裂的巨灾。于是我们无力,我们幻想,麻醉,于是思维出现幻光,我们自信了幻光,于是侠出现了,成了安抚我们的奶嘴。
      可见侠一直伺服在我们心海里,直到我们怯弱绝望时候才浮显。 这是人性之悲。如此说来,让侠存在于我们心灵深处,也许是上帝恶意,让我们不去抗争。或者是上帝的怜悯,让我们不再徒劳。
      但是,我们不需要侠。我们应该崇信德先生和赛先生,崇信民主和自由,崇信市场经济,崇信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协作,这才是我们的人性之光。我们要活我们自己的,而不是按照上帝刻印的。我们拥有且保卫它,不祈求上帝,不祈求明主,更不祈求侠。如果真的要有一个侠,那么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侠。
     不同意?仔细看看,除了传说,侠都干成了什么?什么也没干成。古今中外的侠,什么也没干成。干成大事的,是一呼百应的英雄。干成小事的,是那些艰难勇毅的实干家。
      故,侠必将死去。那是上帝加给我们的,侠是上帝的,不是我我们的。竞争和协作才是我们自己的,才是我们自己的人性,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应该拥有的。
     所以,如果能看到历史的长河,必将发现侠只是历史的一瞬间,只是我们人类童年的一个布娃娃。

四、电影《目中无人》观后感之 《过往》——作者:雨凡

          平庸的作品一上来就把一个人的身份交待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按这个人的性格套用的故事。精彩的作品让你在情节中寻找一个人的过往,思考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当下这个样子。一个人之所以是当下的样子,是因为他过去的记忆和经历成就了他。
       成乙的身份从电影的一开始并没有交待,一直到电影的结束也只是在只言片语中交待了一个大概。而这些只言片语暗示但没有明确说明的内容才更真实了反映出他所经历的各种如地狱一般的过去。这也是电影中没有明确说明的一个原因。因为经历过很痛很黑暗的人,不会像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自己过去的经历。
        他当下的身份是捉刀人,也就是赏金猎人,专门去捉拿官赏的罪犯以换赏金。而他的经济人是乐坊里的琴娘。他与琴娘是相互信任却不是情人的关系。那种关系在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已经超过了亲情。直到琴娘被杀之前,琴娘的一句话把成乙的身份和她与成乙的关系点到为止地揭开了一个角。剩下的就要观众自己去挖掘背景故事。那是一部悲烈与恐怖在史书上都留有记录的一段战役。
      睢阳之战!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期,唐武官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组织兵力为阻止叛军尹子奇南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史称“睢阳之战”。张巡军事才能出众,太守许远甘愿自退二线专门做后勤工作,配合得十分默契。睢阳之围从一月围到十月,张巡以七千左右的兵力牵制敌军几十万人,前后战斗四百多次,杀敌十二万。但代价是,城中无粮,守城军先是吃猫狗,店铺里的纸张,茶叶,树皮。后来吃人,吃老幼妇女敌人尸体,后来自己战死战友的尸体。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死与士兵分食,许远把自己的仆童杀了当作军粮。
       围城之初,城中居民四万,破城之日,活着的人不足四百人。其余的人,逃亡,饿死,战死,被吃,瘟疫,在经历了人间最惨的悲剧后消失于这个世间。张巡,许远等36名将领劝降不从,被杀。其余兵众可能有人突围,有人幸存。成乙的眼睛可能是在这个时候瞎的,也可能是因为吃人肉染的瘟疫瞎的。电影中没有交待。希望这电影能出一个续集,慢慢补上这个坑。
        成乙就是这四百人中的一个,琴娘也是这四百人中的一个。所以电影开头的时候,倪燕要给成乙的马喂草料,成乙说他的马是吃肉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马是从睢阳之战一直跟着他的。琴娘的身份可能是军妓。古代军妓有一些武艺超过普通士兵,所以,她也是作为战斗的中坚力量活到了最后。试想一下,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吃过人肉,一起经历了从四万人的城市到最后四百人活着,这样共同经历的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应该超过了亲情了。
       所以,当成乙在明月楼向郭子仪报出自己的名号时,郭子仪明白张巡曾经的部下言语的重量,以及他在选婿这事上的错误。当然这一段历史可能并不存在,只是故事需要而已。但故事的背景铺垫合理,故事也就逻辑上通顺了。
        成乙不想提他的过往,琴娘以他的眼睛可以治好给他活着的希望。而他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他喝了倪燕的喜酒大醉不省人事,醒来后发现倪燕一家被杀,倪燕被污,倪燕以唐朝版的秋菊打官司却无处可申冤。这整个过程中成乙产生了共情,所以才舍命相救。这共情的源头可能是他自己的身世,电影中稍提了一下,就是在他带着倪燕去洛阳的路上,倪燕拿着坏了的胡笳说:“每次吹响胡笳的时候,都是在跟死去的亲人说话。“成乙听了之后动作一停,接过胡笳说是骗小孩子的。死去的亲人、朋友、战友,应该是睢阳之战的记忆。
        明月楼打家丁的一幕在电影剪辑与处理上十分巧妙,通过时间和空间中不同事件的相互交织,把当年睢阳之战时成乙在战场上对琴娘的照应,成乙在战场上的杀人如麻,明月楼上的行动利索,以及将要去宇文家的一战,三者相互交织到一起,以最短的时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待清楚。做到了惜时如金的感觉。
       倪燕拼死一命想讨一个公道,但是唐朝给不了她。成乙呢?作为一个瞎了的退伍老兵,他是否也有想讨公道的地方?
       当年睢阳之战,张巡派南齐云搬救兵,谯郡的河南都知兵马许叔冀拒不出兵只给布匹若干,临淮的新任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大宴南齐云但拒不出兵,最后得到真源李贲马百匹和宁陵城使廉坦步兵三千,再打进城后只剩千人。仿佛整个大唐指望着睢阳能守住,却一个个坐壁上观,像极了几百年后的衡阳保卫站。
        睢阳之战之后,马上有人污蔑张巡投降,如果被定罪,那战死的部下连个正名都没有。张巡友人李翰写下张巡守城事迹,撰写《张巡姚誾等传》两卷献唐肃宗,张巡的忠义之举才被正名。这也算是让活着的人寒心的事吧。
       心理学中讲一个人的压力总会有一个爆发点,成乙作为军人对自己命运感觉不公平的抗争的爆发点就是看见了一个抗争的弱女子。
      他的过往成就了他为了倪燕而拼命相救,因为他觉得在救一个弱女子的时候,就是在救他自己。

五、电影《目中无人》观后感之《由捉刀人到侠客》——作者:秋如水


《目中无人》是一部网络武侠电影,体量不大,全片不足75分钟,人物与情节也非常简单,据说投资只有800万,这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上是绝对的小成本。
我是经朋友推荐看的影片,而且二位朋友还准备写观后感,搞得我心里痒痒的,经不住饼干的点名,我也应和一下。
纵观整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就是男主人公从“捉刀人”到“侠客”的转变。这个转变脉络清晰,且随故事情节的展开层层推进。

1、 捉刀人

何为“捉刀人”?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女主倪燕的叙述告诉了我们,所谓“捉刀人”,就是“捉刀办事,拿命换钱”的职业。它诞生于乱世,服务对象是各州县衙门,工作职责是“代缉法外之徒”,能胜任此职业的都为江湖人士。
男主成瞎子就是这样的“捉刀人”。衡量“捉刀人”价值的是钱,凶徒有多凶,赏金就有多大,是否能拿到,完全看本事。
所以,十年捉刀,形成了成瞎子的处事哲学:不管闲事,各不亏欠。这在他初遇倪燕讨酒给喜金时有体现,他说“非亲非故的,不白喝你的酒,这是我的礼金”;在倪燕遭遇丧夫、丧兄、受辱后想雇他去杀恶徒时有体现,他说“不干,我是捉刀人,不是杀手”;在倪燕恳求他带上自己上洛阳报官讨说法时也有体现,他说“和我没关系”。
成瞎子无疑是同情倪燕的,他的叹气声可以佐证。作为花季少女喜悲命运的亲历者,他不可能不心生同情。虽然他看不见,可他真实体味了倪燕对“不噎人不说话”的他的态度。所以,他在完成差事后报官府高大人进而安葬了倪燕的夫、兄。当倪燕被无奈的高大人栽赃逼迫认罪时,他对高大人讲“她已经够惨了,没必要再毁了她”。虽然救下了倪燕,可他也知道高大人所言“这趟浑水你趟不了”这句话的分量!
或许是“这地方不能待了”的无奈,或许是“凉城不管我就去洛阳,洛阳不管我就去长安”的决绝,或许是当街一跪“我就想要个公道”的呐喊,亦或许是孩子们“带上她吧带上她吧”的恳求,瞎子的同情转化成了行动。他管了闲事。
管了闲事的成瞎子眼见着柔和了许多,不管是他对倪燕的沿途照顾还是到洛阳后面桌旁二人的对话,俨然一个兄长对小妹的态度。影片中两个细节的呼应也充分说明了瞎子内心的改变。细节一是两人途中的对话:“瞎子,你有亲人吗?”,“趁热喝了,别着凉”,“我阿兄说,每次吹响胡笳的时候都是在跟死去的亲人说话。可惜它也坏了”,瞎子叹了口气“给我,哄小孩儿的,别信这个”;细节二是琴娘进门看见回来的瞎子正抚着琴。看到这儿,我禁不住想,抚琴的瞎子是不是也试图跟自己的亲人说话呢?他内心是宁愿相信这个童话的吧?!
瞎子明显是不放心倪燕了,不然最了解他的琴娘跟他说有单大生意需要三天后出发时也不会看出他的变化了。这被计划为最后一单的生意,足够凶险,可利也足够丰润,按琴娘的说法加上之前攒的钱已足够治好瞎子的眼睛了。凶险对瞎子而言早已麻木,而治好眼睛,则是期待。
这当口却无意中听说去报官的倪燕正碰上仇人,当场行刺被抓。瞎子痛打了侮辱倪燕的人。原来倪燕的仇人是洛阳的地下帮派宇文家的公子宇文英,叛乱时宇文家为朝廷重用,势力范围遍及河东、山南西、陇右,此时正试图通过和郭将军联姻入足长安。琴娘明确告诉瞎子“宇文家我们惹不起”,叫他不要管这件事,可瞎子问“这和杀人偿命有什么关系?”,琴娘激动地说“杀一个人要偿命,杀一万个人就不用了,这个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被琴娘赶着出发的瞎子还是回去找了倪燕,因为听说负责看管倪燕的贺秋风是“一个糟人,什么人落到他手里绝没有好果子吃”。瞎子来到了贺秋风的赌坊,这就是影片开始的场景。瞎子闯入死人坊,寻到了被关在铁笼子里,双手被钢钉钉在笼壁上的倪燕。血滴答滴答地流下来,画面令人毛骨悚然。已经没有人样儿的倪燕,用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告诉瞎子“他们——逼我——承认——我没做过的——事情”。
瞎子手刃看守。

2、 侠客

瞎子把没有人样儿的倪燕带回到琴娘处疗伤,他完全清楚闯下了多大的祸。他把倪燕托付给琴娘,并对琴娘说:“天亮就送你们出城,从今往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我们也不是朋友。连累你逃命,是我对不住了。”可以说,这时的瞎子已经下定了要为倪燕讨回公道的决心。影片在这里有段琴娘和瞎子的对话,异常精彩,也充分说明了瞎子决心的依据。“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再值得你这样看,没有什么人再值得你这么做,她也不值得”,“我问你她漂亮吗?我看不见,我只知道她受了这么多的苦,左不过想要一个公道!我给她!”,“公道?这么多年没有公道的事情我们见了多少,你给的过来吗?”,“那就从她开始吧!我眼睛瞎了,心没瞎!”
琴娘还是依了瞎子。出城时,瞎子拥抱了琴娘,并说“就当我走丢了吧。告诉她,仇我替她报了”。此时的瞎子已经有了“仇不报不生还”的决绝!
接下来的剧情中,我们知道了瞎子叫成乙,是“睢阳保卫战”东山狼突营的将领,以“一双错骨手,一把听风刀,一招楼兰斩”驰名,人送外号“瘟神”。
成乙的“讨公道”之路颇耐人寻味,他先找到贺秋风,问清倪燕兄长被杀的原因,又找到郭将军,亮出身份,申明“不是来攀关系的”。他通告了宇文英的恶行,“你所说无凭无据,我为何要信你”,“人我杀定了,信不信由你”。最终的结果是郭家退了亲。这里要说郭家的退亲隐含了官府和地下帮派的决裂,我是愿意相信的。而这个决裂抑或正是曾作为朝廷平叛悍将的成乙甘愿十年“捉刀”的心中存有的对家国的理想吧?!
成乙和宇文家族的决战终于打响。这时宇文英已残忍杀害了琴娘,并杀兄自任了族长。剧情推进到这里,成乙和宇文英的仇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倪燕讨公道”,而是升华成了替国除害,替民除害,替天行道。决战中的成乙睁开了眼睛,似乎回归了战场上那个杀敌如麻的“瘟神”,“错骨手”、“听风刀”、“楼兰斩”,所到之处敌人尽灭。雪花飘舞中,鼓点激昂里,他为宇文英送上最后一句话:“像你这种人,我在战场上杀过不知多少。你和他们没什么不一样!”随后楼兰斩落……

影片的结尾和开篇一样,都用了倪燕的介绍,可我们分明知道此时的“捉刀人”已非彼时的“捉刀人”,就如成乙非成瞎子一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至此,成乙已经进阶为真正的大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观后感学习心得
  • 下一篇:党的二十大开幕式观后感范文3篇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