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2篇

发表于2022-11-20 09:4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2篇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雷子恬

《离开雷锋的日子》通过讲述雷锋同志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去世后在时代变迁、人们逐渐忘记雷锋的后半生里,坚守雷锋精神,将其传承发扬的故事。整部电影雷锋同志只出现了几分钟,但雷锋精神却贯穿了全片。影片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阶层对于雷锋精神的看法与雷锋精神在社会上的地位,引起了我关于人生价值观与道德品德修养的思考。



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向往且认为应有的一种集体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它强调人应舍己为人,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却逐渐怀疑雷锋精神,诋毁雷锋精神。影片中,乔安山好心救起路边被撞伤的老人却被诬陷、敲诈,这体现了人们不再以“做好事”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不再相信有“做好事“的人。这是由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我们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上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追求较为纯粹,处于起步阶段,也少有外来势力的介入。此时的社会正需要雷锋这样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人,雷锋精神作为社会需求,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广泛学习,融入了当时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历史的车轮进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社会吹来了发展,也吹来了新风尚、新观念。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给我印象很深,乔安山和他的儿子一同开货车跑长途,沿途上遇到了求助的人、碰瓷的人、儿子都无动于衷、事不关己,而晚上他们在野外遇到了麻烦,想找人帮忙时,也没有人伸出援手。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大众开始以个人利益至上,人生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可如果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方式满足一己之私欲,我们共同生存的社会不仅难以发展进步,最终会因为个人私欲的膨胀而走向崩溃。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队志愿者,帮助乔安山父子解决了难题。这使小乔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始终需要雷锋精神,始终需要为推动社会发展出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因为只有各市场主体的正当权利益得到满足,经济才更有活力。但同时,各市场主体正当利益的满足,不仅有依赖于其他人的劳动和付出,而且需要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每个个体尽心尽力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应有劳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个体也才能在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的同时满足自身利益。因此,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会过时。



影片中,人们为了讹诈乔安山招数用尽,都是因为不想自己承担医疗费,甚至不追查谁才是真正应承担责任的人,伤了和气也不肯伤财,这是拜金主义的体现。拜金主义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是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影片中,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拜金主义也广泛存在。金钱作为物质财富,为人创造并为人服务。人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非金钱的奴隶;应当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合理合法的获取金钱。同时,金钱不是万能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远比金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所以我们应反对拜金主义,它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忽视、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金钱和享乐可能会给人带来一时的快感,但无法持久。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清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实质,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





作者:陈梁逸

虽然这部影片年代久远,主题屡见不鲜,但真当我认真地完整看完它,我却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十几年来任何课本上的文字,任何宣传的话语都无法带给我的。



整篇围绕雷锋战友乔安山的故事展开,雷锋只在片头出场,但雷锋精神却贯穿始终。如果说要谈谈这个教学片对于我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德修养的启示,那主要会是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奉献自己、服务人民,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影片中处处透露着无私奉献的情怀,我看到雷锋不求回报,帮助乔安山学习文化知识,戒除吸烟陋习,得知乔家庭贫困,便暗中给乔母汇钱;我看到乔安山主动为素不相识的孕妇捐血,保得母子平安;我看到乔安山在冰天雪地中救下倒地的梁老汉,并主动垫付高额医药费;最后我看到无数新生代志愿者助乔安山将货车推出泥潭。无私奉献,见义勇为者无论在哪个国度,在何种文化背景下都是被人们称赞的。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们一样一心一意服务人民,这个社会便不再有压迫与苦痛,便不再有阶级矛盾。在离开雷锋后的悠长岁月中,乔安山始终不忘雷锋精神,坚守做人的底线。面对车站站长“开后门”的小心计,乔不惜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坚决予以否决。面对梁老汉的诬陷,乔虽然气愤万分,却依旧说出“如果是班长,他也会救你吧”, 如果给乔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他仍然会选择就梁老汉,因为,这是他做人的原则底线所在,“做人不能没有良心”。



聚焦于梁老汉事件,乔安山好心救人反被诬告,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要不要救?如果被讹上了怎么办?有人说:“少做好事,别救人,以免被讹上。”但面对瘫倒在地的伤者,我们真的能见死不救吗?见死不救难道不是违背了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吗?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想乔安山已经给出了回答。到底要不要救?答案是要救。首先从做人的原则来说,即使让乔安山再选择一次,他也依然选择要救,因为这是雷锋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而做人不能抛弃自己的底线。从事件的发生来说,诬告事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我们看见了少数讹人的案例,就以为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这无异于管中窥豹,因噎废食,将会使得冷漠无情,猜忌怀疑之风甚嚣尘上。所以,我们应当向伤者及时伸出援手。如果被讹上怎么办?“不是我做的就别想赖上我。”乔安山如是说。我们要坚守正义事实,绝不能因为怕麻烦,向讹人者屈服。如果到了个人无法解决的地步,我们要及时联系公安部门寻求帮助,或者联系媒体曝光事件真相,要相信正义终会到来。



聚焦于站长事件,乔安山不为领导开后门,却遭恶意报复与打压。从站长的角度看,站长为了一己私欲,公事私办,让自己的亲戚提前上车占座。遭到乔安山的坚决抵制后选择了在领导面前诬陷乔安山,将乔安山调到更辛苦的货车岗位。站长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出于泄愤,是对乔安山顶撞自己,让自己在亲戚面前颜面尽失的报复行径;另一方面则是为自己以后行使“特权”打通后路,乔安山必定会成为站长开后门路上的障碍,于是站长就想将乔调离;甚至可以说,站长知道乔安山是雷锋的战友后知道他不会屈服于自己,害怕乔安山将自己“开后门”的行为告发给上级,但是乔安山只是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坚守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坚守了班长的精神。遭到无故打压的乔安山,并没有选择告发站长,而是怀着“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来到了货车岗位。这起事件堪称当时的“官场现形记”,我们看到了部分基层官员的势利,虚伪与腐败,但我们更看到了乔安山如金子般灿烂的雷锋精神。



乔安山父子的价值观的差别代表了两个时代的精神差别。乔安山坚守着建国初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而乔兵则将改革开发初期时的“金钱至上”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两个人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从精神与物质的角度看,父亲的价值观更倾向于精神层面,而儿子的价值观却一味追求物质。父亲追求的是坚守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精神快乐,儿子追求物质富足,唯利是图的物欲快乐。从个人与集体的角度看,父亲以集体为重,将个人利益奉献给集体利益;儿子以个人为重,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顾集体利益。反映到帮助他人的现实行为中,父亲能够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向素不相识的人们伸出援手;反观儿子总是计较个人利益,面对车子抛锚需要帮助的人,他却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谁也不吃亏。”可见儿子将个人得失作为行为准则,总是在计算着如何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肯吃亏。在我看来,父亲的价值观更具有长远意义,更加难得可贵。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你不去帮别人,别人同样不会帮你。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的时代,人人互相关爱,乐于助人。而儿子的时代,人人冷眼相对,唯利是图。一时的吃亏换来了长远的利益,而执着于一时的利益,未来便无人相助。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乔安山因为坚守雷锋精神处处碰壁,这一切似乎正如同乔兵所说,雷锋精神已经行不通了,已经过时了。雷锋精神看似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但这恰恰说明了雷锋精神充满了生命力,雷锋精神应当被传递下去。不信雷锋的人们,勾心斗角,唯利是图,冷眼待人,处处设防,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却变成了精神荒漠。除了雷锋精神,没有其他能打破这种现状的方法。揆诸当下,雷锋精神重回大众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潮流,我们看到了见义勇为的善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再度凝聚社会共识。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正源源不断地涌动。



雷锋精神作为诞生于新中国初期的时代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上可追溯到先贤的大同理想,下可开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一直扎根于中华文化血脉的思想,雷锋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或许在物欲横流的熏染下,它会一度黯淡无光,会一度被人们抛弃。但在岁月的淘洗下,它终会再度闪闪发光。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长津湖》纪录片《个十百千万》观后感
  • 下一篇:《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