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再会长江》观后感
在视频号刷到过一个八分钟的电影剪辑:云南香格里拉藏族小女孩茨姆,偶遇了拍长江的日本青年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时光的契机以长江为线索穿杂在一起,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以至泪流满面,思绪万千。这便是十三年前,竹内亮第一次见到茨姆,当时他给NHK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
时隔十年,竹内亮感慨于中国的飞速发展,也遗憾于上次没能探底溯源。同样的摄影师,一队一车四人,从长江入海口出发,经十年前大概一致的路程,走完长江6300公里的路程,这样的人,在日本,应该找不到第二个。在中国,也不多见。
观影中首先动容的是年过半百的跑船师傅。跑船是古代闯码头的称呼,现在应该是江上快递“四通一达”,轮船变大了,更加现代化,各种数据的报表让师傅的面容憔悴了,同样的长江河道上奔波,师傅任不改性格本色,热情的接待了摄制三人组,可惜由于航道的拥挤,师傅需要静待十天,加上电影时间的关系,师傅以憨厚温和的镜像退出了屏幕。
逆流而上,摄制组来到的第二站是一个因为建发点大坝而被淹没的村庄。十年前的拍摄,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小镇,因为当老师的缘故,我太熟悉竹内亮镜头下哪些孩子们住校生的感受了。稚嫩纯真的脸庞下,一个略带高原红的彝族小女孩闯入镜头,拍摄到她写下当女兵的镜头时,这令作为记者的竹少年很是惊讶。就像星期天休息时,跟拍到女孩床头前张贴的日本女团海报。时空的发展让地球村有了莫名其妙的各种交集,就像十年后的这个村庄、校园,变成了汪洋大湖下的一片沉寂。哪怕农家乐船老大带着三人组又踏上了那样的一片废墟。
辗转反侧的打问,终于找到了彝族村落新的定居点。略带腼腆的妈妈还能认出当年的日本记者。瞬间露出了真诚而显胆怯的笑容,十年后的今天,小女孩和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在南方的城市,背井离乡,养家糊口,打拼着自己的生活。已然身为人母的她和导演视频通话时,一扫当初的稚嫩腼腆,和所有现在爱美的女孩一样,她很时髦,很跟上这个时代,很喜欢新的栖息地,但是她也说:我更怀念以前的家乡。”
最令人动容的自然是重返云南香格里拉藏族自治州时,来到了熟悉的小河边上,回想着当年依靠抱着小羊等客人合影留念以赚取五块钱的茨姆了。人间仙境地,清澈透明心。十年前人世间还是有一些单纯的。在和翻译冬冬哥交流的过程中,小茨姆内心深处的探索之光仿佛被点燃,经过和家人激烈的讨论后,按照节目组的安排,小茨姆一家人来到了大都市上海,看到了那么高那么高的楼房。同时也接触了所谓民宿的萌芽。十年后,替代东东哥来寻找茨姆一家的导演,看着乡镇拔地而起的藏族风格建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镜头的下一秒给到了茨姆,热情大方的酒店老板娘用十年前一样的惊讶欢迎日本来的客人。要不是那身传统的藏族服饰,现在的茨姆根本看不出当年的影子。流利的普通话,缜密的经营理念,热烈而爽朗的笑声,采访过程中,接着客人们打来的电话,有条不紊的规划着民宿的事务。茨姆,长江支流的藏族女孩,就这样用全新的方式守护着自己成长的土地,守护着长江。
源于导演对长江源头的执着,在青藏高原的冻土上,丰田霸道终究没能抵得过大自然的内力。焦急等待中,好心的牧民用作业的皮卡将起拉出。再约好的第二天早上,导演、摄影师看到了一种在目前中国全新的生长方式。牧民,源水而行。生命、自然、天地、信仰都是他们的。三江源尽头层层消逝的冰川,在紫外线强烈的太阳光下晶莹剔透,点点落下,迎着高原上咧咧的风,闪烁着,像是天上的星星。
因为是纪录片的缘故,院线观影时间是十一点到一点;也因为是纪录片的缘故,很有幸得以个人包场观看,这也是我在院线看的第一部纪录片,算是对生活导演辛勤工作的补偿,也是一种用实际行动对纪录片的支持。感谢南京女婿竹内亮导演,感谢摄影师,无人机摄影师,谢谢影片中所有出镜的人们,你们共同构成就了这部说不上伟大,但独一无二的电影。《再会长江》,下一个十年,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