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上午观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想起几年前听过的那套书——《南渡》《北归》《离别》,对那套书的推荐语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当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大师,从那套数书中,我认识了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不仅仅有我上初中时课本中出现过的朱自清、闻一多等,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民国学者张伯苓、南开大学的创始人蒋梦麟,北大创始人,清华第一任校长梅贻琦,他们都是第一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博士。学成归国后创办新式学校,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奠基。清华、北大和南开,那都是当时中国高校的天花板学校,自然和今天一样,招收的当然是天才极的人物。但是即使是天才,如果他们从不受教育,不读书,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撑不起他们的今天的。
毛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今天再次观看了纪录片,印象更是深刻。下边是由这本书新发的思考。
1.那些大师们们大都出身要么名门望族,要么书香世家。基因的遗传是不能被否认的。从小优渥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必须的。
2.大都留过洋,大都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头衔。是当时的天之骄子。
3.纪录片中被采访到的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学生,穿越一个世纪,大都到了耄耋之年,生命很长。
思考:为什么当初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寿命这能长呢?她们从小基因好,饮食各方面都比较好,奠定了他们先天比较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我感觉应该与他们博览群书,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豁达有很大的关系吧。
谁的人生能不遇到挫折和打击,谁的生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都能挺过,有自己的事业、爱好去做,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纠结于当前的困难和郁闷。这就是他们大概率寿命长的缘故吧。比如杨绛,生命中女儿钱媛先去世,随后与他相濡以沫的钱钟书也去世,但是她没有被打倒,继续整理出版书籍,直至活过百岁。
今观影视,才对闻一多先生了解更多。闻当时在西南联大开设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创办诗社,发表诗集。原来只以为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革命的先驱,殊不知他更是文人,学者,教授,是留过洋的才子。在当时的西南联大教好几门学,是受人尊敬的老师。
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朱自清等等国宝级的大师真是数不胜数。他们真的是大师,与现在胸无点墨的部分靠拉关系走后门的那些走势图的人,真的是没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