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堂》观后感:舞蹈教育的魂与骨
看完《朱雀堂》,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华丽的动作场面,也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高英这个角色的精神内核——她不是依附权贵的“电影皇后”,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武功、能保护自己和所爱之人的独立女性。作为一名舞蹈老师,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舞者?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者,还是有风骨的艺术家?
1. 舞蹈教育,不应只培养“花瓶”
当下的舞蹈行业,似乎更青睐那些外形出众、技巧娴熟的“明星学员”,却很少关注他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英的“帅”,不在于她的容貌或舞姿多么惊艳,而在于她身上那股不屈服于权贵、不随波逐流的气质。她不是被观赏的“艺术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舞蹈课堂,是否过于强调“标准动作”“完美身材”,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思想?舞蹈不仅是肢体的艺术,更是精神的表达。一个真正的舞者,应该像高英一样,既能用身体演绎美,也能用意志捍卫自己的尊严。
2. 舞者,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高英的武功,不仅是她的生存技能,更是她精神的象征。她不需要依附他人,因为她足够强大。反观现在的舞蹈教育,我们是否太注重“柔美”“优雅”,而忘记了舞者同样需要力量、勇气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舞蹈训练不仅仅是压腿、下腰、练技巧,它更应该培养一个人的身体掌控力、反应能力和心理韧性。我们可以借鉴武术的训练方式,让舞者不仅会跳舞,还能在必要时保护自己。毕竟,真正的艺术自由,来自于对自身安全的掌控。
3. 艺术不是取悦他人的工具,而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电影里,高英拒绝成为权贵的玩物,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这让我想到,今天的舞蹈行业,是否也充斥着“讨好市场”“迎合评委”的风气?很多学生从小被灌输“要拿奖”“要出名”的观念,却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舞蹈的真正价值,在于表达真实的自己。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跳出“标准答案”,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舞蹈语言。艺术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灵魂的投射。一个真正优秀的舞者,应当像高英一样,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迎合,而是用舞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结语:培养有魂有骨的舞者
《朱雀堂》让我明白,舞蹈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多少比赛冠军,而是塑造多少像高英这样——有思想、有力量、有尊严的舞者。他们不必成为“电影皇后”,但一定要活得清醒、独立、自由。
未来的舞蹈课堂,我希望少一些“标准化”的束缚,多一些“个性化”的鼓励;少一些“取悦他人”的表演,多一些“忠于自我”的表达。因为真正的舞蹈,不在舞台上,而在灵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