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南京照相馆影评合辑

发表于2025-10-08 09:2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影评合辑





山河无恙花枝春满





国庆,是庆祝,也是回望

在欢庆共和国华诞的日子里

用一部《南京照相馆》来凝望历史

它无声,却震耳欲聋

它记录伤痛,更彰显不屈



今日的繁荣昌盛

是对过去最好的回答

让我们一起倾听

年轻一代在光影交错之间

写下对于国与家、历史与未来的理解


内容概括



本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南京被日军侵占,一个叫苏柳昌的邮政员为了活命,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印刷日军在战争中拍下的照片。他假扮成吉祥照相馆的学徒却在照相馆中发现了真正的老板金老板一家。金老板教会他洗照片,代价是让他效力于伊藤来保证他全家的性命。患难时刻又结识了唱戏的林毓秀。日军为了洗脱自己的侵略罪名摆拍了许多保护难民的假照片,实则继续侵略,大肆屠杀。吉祥照相馆的人们认为,如果帮他们洗出了制作假照片就是真正的掩盖真相背叛同胞。苏柳昌用金老板从前保存下来的底片偷偷换掉了日军所要销毁的记录罪证的底片,把这些底片缝进了衣服里并决定由活着逃出去的人带出去,交给媒体向世界公布日军的罪行。

——王楚涵



贡院街虽然只是短短一条巷子,但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都在里面了。

他们被裹挟在地狱中,无时无刻被迫做着选择,努力绝望地试图活下去。

——杨佑辉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镜头聚焦在吉祥照相馆。聚焦在乱世中的平民百姓。没有战争硝烟的宏大场面,只有平民百姓的挣扎。影片中关于照相的镜头就像是重锤敲打着观众们的心。照片本应该是记录美好时刻的。但是在战争的笼罩下,却沦为了罪行的铁证,沦为了施害者,妄图想要遮盖真相的遮羞布。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砍头活埋奸淫,每一幕都刺痛着他们也刺痛着屏幕前的我们。大家从最初的震惊恐惧到后面的愤怒觉醒,在民族大义面前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真相。

——李可然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照相馆本是存储美好的地方。全家福里的笑脸,结婚照里的誓言,毕业照里的憧憬,却在1937年的南京,全部被染成血色。

日本人用刺刀逼着百姓摆拍“亲善照片”,导演用电影镜头还原屠杀真相。一种镜头企图掩盖历史,一种镜头誓要铭记历史。这种影像的博弈,本身就是历史的辩证。

——何乾语





历史反思



铭记历史不需要目的导向,如果一定要有,那只能是为人的恻隐,和对万恶的军国主义、极权政治的共同愤恨与历史警示,保家卫国不需要归功论绩,如果一定要有,那只能是为民族而战和全天下百姓对灭道的烧杀淫掠、尸山血海的联合反抗与以命正道。

——谭景元



是“仁义礼智信”的深刻“诠释”,是被虐杀的无辜妇孺,是争相拍照渴望“燕然勒功”的日本军官,是那无数胶卷里潜藏着的一帧帧痛心画面,是药水冲洗出的人性良知,是让爱意肆意流淌的通行证,是迎接迟来正义的黑白遗照......

“暗房红灯照见的从来不是相纸,是那显影的三十万灵魂”。

——卢宗浩



老金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带女儿见识大好河山,这一幕不正是告诉观众: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从来不止于生命的逝去,还有对尊严的践踏、对记忆的掠夺。但有幸的是,暗房里的微光终会照亮黑暗,就像那些用生命守护真相的普通人,他们的勇气会永远提醒我们:真相不会被时间掩埋,和平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用心守护。

——周炜茂



影片传递的主题不再是单一的仇恨与热血而非常多元,战争对人性的异化、面对苦难不同的人不同的抉择、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生命的价值与追求......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历史是生长的根,但我们不能只记住仇恨,得看看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才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最后还是那句话: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肩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黄婉艺



现实启示



真相从来需要有人拼命守护,微光也能刺破时代的至暗。

——吴博瀚



如今身处和平,我们无需以命护真,但责任仍在。在这众声喧哗,施暴者妄图掩盖真相的时代,我们要守护真相,铭记历史。有些黑暗必须曝光,有些记忆必须显影,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的警钟。

——李秉泽



南京照相馆教会我们:铭记不是为了沉溺,而是让沉默的过往有了重量,让民族的脊梁在光影中挺立。

——吴西子



历史如镜,我们不当传递恶念,而是铭记,思索。这些事件悲哀的叙述者,仿佛我的耳边时常阵阵叹息。却看世界之局,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错误,已无法提前改变,只有我辈自强,才能避免更大的悲剧。

——邓景兮





艺术表现



这部电影的一个极大的亮点便是其与众不同的叙事视角,不是战争、而是从照相馆———家南京城中的小照相馆,却又是南京历史不可或缺的照相馆。电影中也会斥责日本的罪行、也会揭示中国人的懦弱与坚强,逃避与坚守,但在脱离个人英雄主义而寄托于小市民的方式中,这种情感与意义的传达便更显沉重与振奋人心。

电影传达情感,但也不止于情感。中国的屈辱不应被遗忘,我们也不应止于感情的共鸣,而是看到我们的责任,担起那一代人的希望。

——刘俊锜



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相比其他抗日题材来说,也有很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早期,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以苏联为师,所以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秉承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也就是说,好人身上全是优点,坏人身上全是缺点。然而,到了改革开放,文艺风气也开放,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摆脱苏联的影响。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偶尔也会犯傻。

这样的人物塑造是多元化的,当然可以说是进步。可是,一到抗日题材上,这种味就变了。比如说,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抗日电影中,拍到日本人进行南京大屠杀,总会出现一个反战的日本人,站出来说日本人其实是反对战争的。我不否认,历史上的确有中西功这样的反对军国主义的日本人。可是我认为文艺作品往往是要集中突出反映一个人或者一类人的特点,当年日本占领南京,日本人举国欢庆,无论是平民高官,提着灯笼,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上街游行,或者涌向靖国神社庆祝,为远方的日军祈福。所以,我们自己的电影为什么会出现“反战的日本人”这类角色?电影不是纪录片,纪录片里记录某某日本人反对军国主义,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电影就是要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应该集中去凸显日本在我们国土上的罪行,而不是突然矫揉造作地写一个“反战的日本人”《南京照相馆》在这方面不仅仅说的上是合格,而且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比如说伊藤,一边满嘴仁义礼,一边冷漠地做拍摄“日华和善”照片的这种阴暗之事,在批判日军罪行的同时,犀利地揭露出他们“有小礼而无大义”的虚伪嘴脸。我们的电影终于不再为个别侵略者开脱。正如电影最后一句“我们不是朋友”。

——邹言思哲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侥幸活下的人们在夹缝里生存,有的攀上了日本军官,有的躲在地下室里,有的靠演戏获取一线生机,有的躲在箱子里苟且度日。在这样的环境里,八个人就此结识。但通往安全区的通行证,却一票难求。

“不能洗,洗了就是汉奸”“我们可不能遗臭万年啊”“敢对日本人放枪的都是好样的!”“我只是个翻译,是个不敢碰枪的胆小鬼......”“不成功,便成仁!”“快门按下只需一瞬,可有些影子,一辈子洗不干净”。

在灵魂的觉醒里,在血脉的叩问中,一场觉醒正在八人之间传递。民族精神战胜了利己主义,不去的光辉透过阴暗的求生欲的勾心斗角,要让全世界看到真相的坚定信念胜过了对自己生命的渴望。把照片缝进衣服,带去安全区,让世界知道,这里正在发生什么!

——孙崇文







个人联想



人的本能是活下去,但不会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他们情愿舍身让熟悉的陌生人安全离开,愿意牺牲自己来消灭哪怕一个敌人。人性的伟大就在于让善良与正义的光辉抑制住人的本性。

鞠躬握手满脸堆笑,但转头却毫不犹豫地挥刀。这一刻,你是什么?

——杨佑辉



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段历史,也就是一位位这样的先烈拼死守护。

走出影院,看到万家灯火通明,不禁庆幸自己生于这个时代,突然又想起“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日益强大,已有强劲的实力保卫国土。这部影片也是在警醒着我辈青年:勿忘国耻,珍视和平,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杨礼泽



南京城破,古都蒙殇。何去何从?血与泪中,生灵涂炭,草芥人命。万千恶行,虐杀烧抢。底片为证,镜头当枪。唯愿他日,昭罪四方。

——陈奕豪



馆主守着老相机的模样最动人一一当城市被霓虹裹挟着向前,这方小馆仍用慢镜头定格真心。片尾灯光暗下时忽然懂了,这照相馆从不是拍照片的地方,而是替一座城接住过往的容器,温柔得让人想起自己与故乡的羁绊。

——石棚瑞



我们应该反对的抵制的是战争,是暴力,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政权,而不是异国普通百姓,更不是自己的同胞。

不要让偏激狭隘的民族主义搅昏着了你的头脑。

——徐稚柠



“屠杀”是物理上的杀戳,还是精神上的凌辱和摧残——

要见血

见得不让人嘶吼

让当事者无言,让旁观者毛骨悚然;

要用寒刃抹过他的脖颈

溅血与否

人性一念;

要让高贵都卑贱

令自尊去自毁

用野蛮摧毁文明

使兽性奴役人性

人,引颈受戳;人,奋起反抗;人,出卖尊严;人,彰显美德

屠杀者,屠杀,人

以上便是所有续写的共通处

而南京与照相馆是独到之处

因为屠杀不仅仅是人的战争,还是文化的对抗当从雨花台到中华门的一个个地名在电影院响起

日本摄影师可能没听懂,但我们要听懂

听懂任何想要创造伟大文明的民族要做的不是去摧毁他人的文化,而是传承好自己的

文化

——王炳人



毓秀在王广海说日本人输不了时一直在问万一呢,中国万一赢了呢。在当时的南京,保持这种信仰是何其的珍贵啊。这是文明的火种,支撑我们走过五千年风霜雨雪之物。

它不声张,却比炮弹更沉。

又想金陵,六朝的旧事,王谢的风流,都曾在这里发生。但无论如何,秦淮的水依旧,正如我们的文明和人民,生生不息。

——徐图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片尾曲缓缓响起,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荡。

纵观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伊藤的人物形象:伊藤这个人物最令人不寒而栗之处,不在于他的残暴,而在于他能够如此自如地在两种身份间切换——可以温柔地抚摸流浪狗,也可以冷静地拍摄处决现场。DeepSeek说:“伊藤对狗的友善与对男主角的‘友好’,本质上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恩赐式关怀。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揭示了一种深植于强权思维的逻辑:我可以对你好,但这份好完全取决于我的意志,且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存在于极端情境中,也潜藏在日常生活里,只是战争将其放大到了极致。

正如博尔赫斯在《相遇》中揭示了“人一旦掌握工具,就会被工具工具化”的命题。伊藤与相机的关系恰是如此——他以为自己在通过镜头或者战争实现自己的理想,实则早已成为军国主义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这种“工具化”过程并非源于某种非凡的邪恶,而是通过一系列微小选择的累积:今天可以为了“秩序”忽略一次不公,明天就能为了“效率”接受一个谎言,后天或许就能为了“责任”参与暴行。这种恶的平庸性在于,它不需要恶魔般的意志,只需要普通人的顺从。

但伊藤真的只是“平庸之恶”这么简单吗?难道伊藤只是受于家族所迫而选择来到侵华战争战场上的吗?他之所以没有扣动扳机,究竟是他不想,还是出于他的某些需要、当时想却不该?

从这个非对比的角度来看,伊藤的形象从一个可能还有挣扎的“工具人”,升格为一个完全自觉且主动的“意识形态信徒”(让我想起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其行为的性质也因此变得更为彻底和可怕。

那么他的动机是不是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为家族荣誉而战”“为自我价值而战”“为帝国理想而战”的内在驱动力、“温良谦和”战术与身份标识以及超越“工具化”的主动“圣化”。

伊藤并非被外部力量扭曲的普通人,而是一个自踏上战场前就已完成“内部精神建设”的自觉参与者。他的杀戮决心,源于对一套扭曲价值体系(家族荣誉、八纮一宇、帝国使命)的彻底认同。这套体系为他提供了崇高的意义和道德豁免权。因此,他的行为不是“平庸之恶”,而是“崇高之恶”——一种坚信自己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更伟大目标而服务的恶。这种恶不需要外部强迫,它是自发且热烈的。

他的友善,尤其是对男主和狗的友善,所谓的“朋友”并非人性残留的侧写,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权力展示和身份确认(当时看到他用中文称呼男主为朋友时这样觉得)。只有绝对的掌控者,才敢于并乐于展示“友善”。这是一种猫捉老鼠般的戏弄,暗示“我此刻对你的好,建立在我随时可以毁灭你的权力之上。”

在他的意识中,大和民族尤其是帝国军人,不仅是武力上的征服者,更是文化和道德上的优越者。因此,表现出“温良谦和”是其扮演“开化引导者”、“仁慈的胜利者”这一理想角色所必需的一部分。这并非伪装,而是他理想中帝国军人应有的、面对弱者时的“正确姿态”。他对狗的友好,恰恰完美体现了这种不平等的恩赐心态——狗是无害的、顺从的、不会挑战其权威的,因此值得施予“仁慈”,翻译的反抗在他眼里就是一种背叛——狗咬主人,开枪是理所应当的。

博尔赫斯“人被工具工具化”的命题在此依然成立,但有了更深一层的内涵。伊藤与其说是被相机或军队体制异化。他是主动地、狂热地将自己“圣化”为帝国理念的一个活体工具。他拥抱这种“工具化”,因为这意味着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他的拍照行为,无论是开头的留念还是结尾的处决记录,都不是冷漠的公务,而是带着一种仪式般的庄严感,是在为帝国的“伟大事业”留下神圣的“史料”与“证物”。

从这个视角看,伊藤身上最可怕的,恰恰是挣扎的缺席。他没有内心冲突,因为他早已用一套强大的外部意识形态彻底替换了自我的道德判断。他的人性不是被压抑,而是被系统地重构和覆盖了。他的心灵不再,任何可能引发回响的个人情感和道德疑虑,都被那套宏大的、噪音般的帝国叙事所屏蔽。他的灵魂是一片寂静的、被殖民的土地。

影片提醒我们,每一代人都不只是记忆的继承者,更是记忆的守护者与阐释者。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当影像可以被轻易篡改,记忆面临新的威胁时,这种守护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它超越了简单的爱国反战叙事,它向我们展示:记忆从来不是客观记录,而是权力建构的产物;历史的回响不仅存在于宏大叙事中,更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里。伊藤们拍下的照片原本旨在证明帝国的荣光,却最终成为审判自己的证据——这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也是人类记忆最深刻的回响:被压抑的真实总会以某种方式返回,即使需要跨越数十年的时光。

——“直到往日旧影 为我阖眼”

——王鑫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话剧《贵妇还乡》观后感
  • 下一篇:纪录片《地球脉动2》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