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731》电影观后感(初中生精选范文5篇)

发表于2025-10-13 10:0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731》电影观后感(初中生精选范文5篇)


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珍贵——

《731》观后感

2025年10月1日的那一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731》。当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里一片寂静,那种沉默比任何声音都更沉重。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二字的分量——它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无数真实生命经历的苦难与牺牲。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无数先辈用血泪筑成的基石之上。

影片真实还原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我国东北哈尔滨平房区设立的秘密基地。他们打着“防疫研究”的幌子,实则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受害者被称为“马路大”(即“原木”),被剥夺姓名、身份与尊严,沦为实验品。在极寒中冻伤肢体、在毒气室中测试死亡过程、在无麻醉下进行活体解剖……这些场景让我心如刀割,甚至一度不敢直视屏幕。然而,我告诉自己:必须看下去,因为逃避就是遗忘,而遗忘就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

影片中,小贩王永章冒着生命危险藏起实验记录,只为留下真相;那位母亲在毒气弥漫的密室中紧紧抱住孩子,用身体为他挡住最后一口毒气——这些细节让我泪流满面。他们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是我们的同胞,是历史长河中不该被湮灭的微光。

有人常说:“都过去这么久了,何必再提?”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刻意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731部队中,许多成员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科学家,却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下,变成了冷血的刽子手。这让我明白:一旦失去对生命的敬畏,知识与技术反而会成为作恶的工具。教育若不与良知同行,就可能走向反面。

今天的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自由奔跑,和家人围坐吃一顿热饭,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它是无数先辈用牺牲换来的和平果实。如果我们选择遗忘,就是对他们的辜负,也是对和平的漠视。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决心从自己做起:认真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了解真实的历史;主动向同学讲述731的真相,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国家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和平,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我还要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家人和朋友,组织班级观影讨论会,让更多的同龄人了解这段被掩埋的真相。因为真正的和平,始于记忆的苏醒。

走出影院,阳光洒在脸上,我更加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愿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守护光明。



历史的伤疤,不能被时间抹去——

《731》观后感

电影《731》没有炫目的特效,却用最真实的镜头,将一段被掩埋的黑暗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观影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闭上眼睛,但又强迫己看下去——因为我知道,逃避不是答案,铭记才是责任。

731部队的“实验室”根本就是人间炼狱。他们用活人做冻伤实验,看着肢体坏死还冷静记录数据;在密闭毒气室中,看着人们痛苦挣扎,只为收集“科研成果”;甚至进行活体解剖,将鲜活的生命当作实验品。这些行为,早已超越了战争的范畴,是赤裸裸的反人类罪行。更令人愤怒的是,战后许多战犯未受应有惩罚,部分资料甚至被美国以“换取科研数据”为由掩盖,导致真相长期被封锁。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是“暴行的日常化”。实验数据被工整地填入表格,受害者被编号管理,执行者用“科学研究”来掩盖罪恶。这种将残忍制度化的过程,比暴力本身更可怕——它说明,当良知被压抑,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加害者。这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平庸之恶”:当一个人不再思考对错,只服从命令,他就可能成为系统性暴行的一环。

影片中,王永章偷偷藏起记录本的双手,母亲在毒气中护住孩子的最后一刻,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他们提醒我: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写成的。3000多名同胞的生命,不能被轻描淡写地“翻篇”。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段青春的终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和平从来不是天生的。它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也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守护。作为学生,我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历史,更要学会辨别真相,不被错误言论误导。我要把这部电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历史的警钟长鸣。

我计划在班级创办“历史记忆角”,张贴731相关资料,组织同学撰写观后感,甚至邀请历史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我相信,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直面历史,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和解与进步。

铭记,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清醒,是对未来最深的责任。愿我们永远不忘国殇,以史为鉴,走向光明。



当历史照进现实,我们该如何选择?——

《731》观后感

《731》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历史课。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当我们看到银幕上那些被编号的“马路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945年前的苦难,更是对今天人性、良知与责任的拷问。

影片中,731部队以“科学”之名行暴行之实。医生们放下救死扶伤的使命,沦为战争机器的帮凶。这让我思考:当个人被裹挟进错误的集体,该如何坚守良知?那些参与实验的人,是否也曾有过挣扎?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答案,却让我意识到:在任何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坚守人性底线,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是建立在无数牺牲之上的。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家庭中的温暖团聚……这些平凡的幸福,正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轻易遗忘,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作为初中生,我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会认真对待每一节历史课,了解真实的过去;我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正确的史实,抵制歪曲言论;我会努力学习,将来用知识和理性为社会贡献力量。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是沉默旁观,还是挺身而出?虽然无法假设,但这个问题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与权利。我们拥有表达、学习、质疑的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我还计划参与学校组织的“红色研学”活动,前往抗战纪念馆实地参观,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与档案。只有让历史“活”起来,它才能真正触动心灵。

历史的伤痕不会自动愈合,需要我们主动去正视、去疗愈。只有真正记住黑暗,才能更加珍惜光明。愿我们这一代人,成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一代,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不会忘记。



从“马路大”到“人”,重拾生命的尊严——

《731》观后感

电影《731》最让我心痛的,是那些被称作“马路大”的受害者。在侵略者眼中,他们不是人,而是实验材料。但影片用细腻的镜头告诉我们:他们是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普通人。他们曾是农民、工人、学生、母亲、父亲——他们本该拥有平凡而幸福的人生。

母亲护住孩子、王永章藏起记录、年轻人眼中对自由的渴望……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具体而真实。他们不是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痛苦,值得被记住;他们的尊严,必须被重拾。

731部队的罪行,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侮辱。它提醒我们:一旦失去对生命的敬畏,科技和知识反而会成为作恶的工具。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用听诊器测量心跳,却在记录死亡;他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却在毁灭人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良知的科学,是危险的;没有道德的教育,是空洞的。

作为学生,我更加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我要在作文中写下他们的故事,在演讲中讲述他们的名字,让“马路大”重新成为“人”。

我决定发起“为无名者命名”活动,收集已知的731受害者姓名与事迹,制作成电子纪念册,在班级和学校传播。哪怕只能让一个人被记住,也是值得的。

同时,我也要学习更多关于战争伦理、人权保护的知识,了解国际社会如何防止类似悲剧重演。比如《日内瓦公约》对战俘和平民的保护条款,正是对731这类暴行的回应。

和平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践行的承诺。愿我们永远不忘过去,珍惜现在,走向一个更有尊严的未来。



以史为鉴,做和平的守护者——

《731》观后感

《731》让我明白:历史不会说话,但影像可以。它用真实的画面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和平的珍贵,必须守护。

走出影院,阳光明媚,城市安宁。但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曾经的苦难。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清醒——清醒地知道,和平需要警惕,正义需要坚持。

731的真相,曾被长期掩盖。直到今天,仍有少数声音试图否认或淡化这段历史。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斗争,从未结束。作为青少年,我们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主动的传播者与捍卫者。

我要做的,不仅是自己记住,更要让他人知道。我计划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历史回声”栏目,每周讲述一段抗战故事;在班级黑板报上设立“铭记”专栏;甚至尝试撰写一篇关于731的调查报告,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我也开始关注当今世界仍存在的战争与冲突:乌克兰、巴以、非洲之角……这些地方的人民仍在经历苦难。这让我更加明白:和平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要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未来,无论我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还是公务员,我都会坚守良知,反对暴力,倡导和平。

我相信,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愿我们永远铭记731的警示,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共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反腐纪录片《反腐为了人民》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