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

发表于2025-10-17 08:5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

                          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青春梦想  


25历史本一党林博


  《八佰》观后感:平凡人的不平凡坚守

看完电影《八佰》,我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和久久的感动。这部影片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四百余名中国军人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群普通士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让我数次热泪盈眶,也让我对英雄有了全新的认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对普通人物的细腻刻画。端午这个角色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农村青年,在战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勇敢的战士;老算盘代表着最真实的求生欲望,却最终选择了坚守;羊拐外表冷漠,内心却充满对战友的深情。这些角色让我们看到,英雄不是天生的超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恐惧、犹豫和软弱。正是这种真实性,让他们的转变显得格外动人。当看到端午最终举起枪杆,老算盘放弃逃跑的机会,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不普通选择,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苏州河两岸的对比设置极具深意。一河之隔,两个世界:一边是炮火连天、生死一线的战场,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租界。这个设定不仅增强了戏剧张力,更象征着当时中国的现实处境。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民众意识的觉醒过程:最初租界里的中国人多是麻木的看客,甚至有人开设赌局押注守军能坚持多久。但随着战斗持续,看着对岸守军舍生忘死,民众的态度逐渐转变。商人捐献物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记者冒死记录,普通市民含泪呐喊。这个转变过程展现了民族危难之际,每个普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终将被唤醒。

白马意象的运用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在战火纷飞的废墟中,这匹洁白的骏马自由奔驰,成为希望与和平的象征。特别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白马的身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慰藉。它仿佛在提醒我们,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消失。白马最终冲出重围,奔向远方,寓意着希望永远存在,光明终将到来。这个意象的运用,让残酷的战争场面中多了一份诗意和深意。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对"英勇"的重新定义。影片告诉我们,英勇不是不知恐惧,而是明知恐惧却依然前行。这些守军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可以选择逃避,但最终都选择了坚守。这种选择可能不是为了当英雄,而是为了军人的荣誉,为了不让敌人小看中国,或者仅仅是因为身边的战友都在坚持。这种源自普通人内心的选择,反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影片中护旗的场景尤其令人动容:士兵们用身体护住旗帜,即便中弹也不让旗帜倒下。这个场景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不禁泪湿眼眶。

站在新时代的回望这段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想象战争的残酷。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影片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时刻做出非凡选择的普通人。这种英勇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传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克服困难,承担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想到,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他们不就是当代的"八佰"壮士吗?这种精神的传承,或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影片结尾,守军退入租界时,民众自发站在路边致敬的场景,让我深深体会到:英雄永远不会被遗忘,精神必将永存。



25历史本一毛嘉盼


当灯光熄灭,《八佰》的影像在黑暗中浮现,我原本期待的只是一场历史的再现,一次视觉的盛宴。然而两个多小时后,灯光再次亮起,我发现自己仍深陷于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撼与沉思中。作为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这部电影不仅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更让我在英雄与凡人、国家与个人、记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开始了一场关于青春意义的自我叩问。

《八佰》最打动我的,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那些微小却闪耀的人性瞬间。那个计算着军饷的士兵,那个害怕的年轻战士,那个想念家乡的老兵——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无所畏惧的英雄,而是有着恐惧、犹豫、思念的普通人。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我看到了历史中鲜活的生命,而非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作为00后大学生,我们常被贴上各种标签,却很少被问及内心的恐惧与渴望。

四行仓库的坚守,表面上是一场军事行动,实则是一场关乎尊严的表演。谢晋元团明知增援无望,仍誓死抵抗,为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不屈。这种“表演”背后的悲壮,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这代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演”。我们展示最好的自己,寻求他人的认可与点赞,这与四行仓库守军寻求国际社会认可的形式虽有天壤之别,但内在的心理动机或许有相通之处——我们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记住。

电影让我思考:什么才是值得展示和坚守的价值?

电影中那面旗帜的升起场景令我泪流满面。士兵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面布旗,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民族的尊严。作为大一新生,我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八佰》让我思考:在我心中,什么是值得守护的“旗帜”?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是有所超越的价值追求?电影中普通士兵为守护旗帜而慷慨赴死,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优先次序。

《八佰》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简单歌颂战争,而是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那些血腥的场面,那些消逝的生命,无不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作为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我们很难真正理解战争的恐怖,但电影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感知。它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让我思考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

影片结尾,守军穿过桥面撤离租界的一幕极具象征意义。那座桥连接的不仅是两岸,更是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存、历史与当下。作为大一学生,我正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面临着无数可能性和选择。

《八佰》给我的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一种精神的坐标。在那个特殊年代,年轻人们用生命守护国家尊严;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又能为什么而坚守?电影没有给我现成答案,却点燃了我寻找答案的渴望。

历史或许会渐渐远去,但人性中的光辉永不褪色。当硝烟散尽,光影落幕,真正的坚守才刚刚开始。在大学这个新起点上,我将带着《八佰》给予我的震撼与思考,寻找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四行仓库”,守护值得我们守护的“旗帜”。历史不曾远去,它正以另一种方式,要求我们做出回应。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话剧《茶馆》观后感—社会的缩影,人性的教课书
  • 下一篇:“九三”阅兵观后感优秀作品展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