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奇妙夜2观后感:喜剧,究竟需不需要大底?
把投票放在最起码,实际上我也不确定现在的喜剧模式需不需要大底,我想通过自己喜欢、曾经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聊一聊喜剧中的大底究竟是一种完善框架,还是一种创作偷懒?
赵丽蓉,信息差为主的场景置换视觉影视协会
赵丽蓉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也是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
关于她,我想列举两个作品,一个是没有明显大底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另一个则是底蕴丰富到现在拿出来嘲讽过度营销也完全不过时的《打工奇遇》。
在所有作品当中,《英雄母亲的一天》其实只是平均水平而已,主要采用的也是普通人与创作者之间的信息差造成笑料,赵丽蓉老师作品一般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底子,这个算是其中底子最弱的,但是还能看到要讲述的是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普通群众的话题。
至于《打工奇遇》,是和《如此包装》在白夜君心理并列的赵丽蓉老师大底的好作品。两者之间也有互通,甚至将其中内容带入当前的商业竞争与娱乐圈乱象全完全不过时。
颇有一种:有人看乐子,有人照镜子。的即视感。
可以说赵丽蓉老师是非常能驾驭这种平淡生活的底子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本身在喜剧中扮演的就是她自己,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热爱生活,同时讲道理的老太太。
喜剧与生活没有了距离感,因此才能贴近。
看到赵丽蓉老师的演出,就会察觉到:不是现在喜剧大底的问题,而是某些大底故作高深,讲得都是脱离生活的事情,高不可攀的喜剧看上去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不是普通人体味之后的生活体验。
赵本山,站在那里就足够喜感
东北这批喜剧人,本身的特质足够明确,剥离喜剧身份之后也是从普通人一步步走上来的,各自有自己绝活的基础上也能够发挥自身特色,不落窠臼。
其中代表就是赵本山老师,他的喜剧浑然天成,哪怕剥离喜剧本身,他演出的演员《落叶归根》《幸福时光》,甚至只是作为配角出场的《一代宗师》,在探讨“面子”与“里子”问题时也是足够有范儿的。
赵本山老师的表演来源于生活,却又能演出憨厚与奸佞的对立质感,这来自于演员本身的魅力,举手投足都能诠释出迥异的人格特色。
其中没有大底的便是著名的《卖拐》,现在眼光看,主角甚至都是个“坏人”,但是在面向全国的春晚舞台上,这部作品还是被端上来,为何?因为足够好笑,憨傻与奸诈又怎样?确确实实是好笑的。
没有什么让人看不懂的笑料,也没有什么观看层面需要提前知道的内部梗,更没有什么所有人都要追求真善美的大底,就是简简单单,好笑。
好笑就是秒杀一切。
与之相对的便是《红高粱模特队》。
其实一开始这部作品的大底也没能展示出来,直到赵本山老师说出了:我觉得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
一瞬间,美丽与时尚的定义权不再交给权贵,而是回归了本真的劳动者。
一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魄力,油然而生。
搞笑,而且有让人振奋的精气神,那这底好不好呢?
自然是好的啊。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笑为先
提起小品这个喜剧类型,怎么可能不聊陈佩斯+朱时茂这个组合。
童年时期这对组合真的提供给我无数笑料,而且他们的梗从来不落窠臼,即便不会成为当年的流行语,也能在时代洪流中历久弥新、反复观赏。
其实早前两个人的小品,大部分都是没有大底托举的。
比如出道作的经典之作---《吃面条》。
就是非常简单的招募一个演员,需要表演吃面条的场景。
不需要什么背景交代,不需要时代铺垫,就是一个小场景,甚至道具也只有一只桶、一只碗、一双筷子。
就这么就地无实物表演,但是却能真切的感到吃撑了还要硬撑的那种感觉。
仅凭动作、台词和情绪就足以将观众拉进一个特殊场景之中,甚至连个背景板都不用。
大底的作品,就是《王爷邮差》。
印象中这是两人最后一次上春晚,这不作品其实和喜剧奇妙夜2中的
《救“舅”大状师》有着相同的底子。
但是整体的紧凑程度、推进程度和作品一步步强化情绪的程度,个人还是更喜欢《王爷邮差》,虽然比起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前期作品,这部已经不算好笑了。
《救“舅”大状师》自然也是好笑的,只是为了让舞台上每个人都有发挥空间,将整个剧情分的太散,没有那种一击致命的震撼感,前期内容为后期大底服务时却又过于零散化,导致起承转合之间总有割裂感。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意见。
总体来说,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小品这个喜剧类型,虽然现在的Sketch喜剧还是和一直以来的小品存在区别。
大底属于喜剧类框架的一种,基于这种框架进行创作无可厚非,就像议论文会有论点、论据和正反方的描述这种描写一样,喜剧也是需要框架和技巧的。
只是在喜剧演变中,这种框架逐渐成为一种投机取巧的创作模式,只要在框架中塞入存在信息差的事物即可,完全没有基于一件事:塞进去的内容是否真的搞笑?是否真的会引发笑声。
就像《小品的世界》里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真是小品,我想看看外面那些观众,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开心,还是尴尬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