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梵高博物馆观后感

发表于2025-10-27 10:1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梵高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急”。


博物馆的参观路线,是按照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的生命轨迹来进行作品布局的。他三十七年短暂的一生,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如白驹过隙。

从1880 年27岁去布鲁塞尔学习绘画,到1890年生命尽头,整个艺术生涯,总共才十年。

真正艺术绽放,又是在移居法南之后的生命最后两年多时间,平均每两三天一幅。

生命最后70天,他是在欧韦尔小镇度过的,期间创作了近八十幅,几乎达到一天一幅的惊人速度。

梵高创作,越到后期,越显得急切,仿佛他自己也预感到了时光所剩无多。甚至,他最后一幅作品《树根》驻笔后几个小时,就举枪自杀了。但是,他的这种急切,虽匆匆但绝不草率,是一种生命被燃烧殆尽前的剧烈喷发。

急!——这是我参观梵高博物馆的第一感受。


1880–1885年,梵高在比利时博里纳日、荷兰纽南作画,乡村劳动题材,阴暗的土色调,比如《吃土豆的人》,给人十足的压抑感,让人急着想摆脱这种深沉。

到了巴黎,受印象派、点彩派影响,他创作的色彩开始逐渐明朗,节奏也在加快。经济拮据,他便以自己为模特,创作出一系列自画像,尝试感受色彩和笔触的变化。

1888年初,他来到法南普鲁旺斯的阿尔勒。这个著名薰衣草之乡的强烈阳光和鲜明的自然色彩,彻底改变了他早期的阴沉色调。他的创作色彩大爆发,阳光、黄与蓝的强烈对比,让他的作品变得炽热、奔放且充满生命力,并且笔触越来越厚重。比如《向日葵》、《卧室》、《开花的果园》。

与好友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激烈争吵,导致他精神崩溃,不得不走进圣雷米精神病院。在这里,治疗与限制并存,他只能通过病房窗户或在院墙内进行局限性观察和创作,仅《橄榄树》现存就有十多幅。我对此深有体会。但是,这愈加激发他需要用更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旋涡变化,来表达他的思想。比如《鸢尾花》、《星夜》。厚重的颜料和螺旋状、扭曲的笔触,描绘出黑色火焰般熊熊燃烧的柏树。那火焰,看起来像是在风中舞动或正向上蹿升。

1890年初夏,梵高从圣雷米精神病院出院后,来到巴黎北郊瓦兹河畔一个名叫欧韦尔的小镇。此时,他的精神状况比圣雷米时期总体稳定,能够自由外出作画。这种释放,让他的笔触更加狂乱、粗犷、扭曲而有力,剧烈的波浪状或螺旋状线条,让情绪紧张急促地即将爆发,情感浓烈巅峰地就要崩溃。比如《乌鸦群飞的麦田》、《树根》。

梵高的画,不仅仅画笔越来越快,需要容纳、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最后复杂到甚至他自己都理不清,以至于通过自杀来解脱。看梵高的画,我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停歇,由暗到明、由薄到厚、由直线到旋转、由写实到写意,转瞬间一切色彩轰然坍塌,而我旋即坠入光的寂寞深渊。

急!——这是我参观梵高博物馆的第二感受。


博物馆里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在争相一睹大师的真迹。“急”,仿佛延续到每一个观者的脚步里——这是我参观梵高博物馆的第三感受。


早上开馆,我随人流涌入;直到夜幕低垂,仍徘徊不忍离去。闭馆前的最后半小时,或许是饥饿,或许是疲惫,人群如潮水般退去,我终于获得了与梵高独处的机会。站在空旷的展厅中央,四周画作,仿佛从墙上向我涌来,将我彻底包围。那一刻,我忽然想抱头痛哭,又想仰面大笑。那笑与哭,同时爆裂。在孤寂与震撼中,我似乎读懂了梵高画中的生命细节——燃烧的灵魂。

闭馆前十五分钟的铃声响起,保安站在墙角,灯光略显黯淡,我最后驻足于“开花的果园”系列,这是我最喜欢的画作。

1888年的普罗旺斯春天,天空仍带着冬末的清冷。南风吹过阿尔勒城外的果园,大片的杏树、桃树、梨树次第开放。

在我国古人的经典意境中,“梨花带雨”往往形容女子的娇柔凄美和惹人怜爱,“杏花春雨”常常表达朦胧的闲愁与浪漫的风流,而“桃红柳绿”则用来抒发青春蓬勃与热烈奔放。但是,在梵高的笔下,梨花纯白微绿,杏花白中带粉,桃花粉红或白粉相间。淡蓝的天空,金黄的土地,梨花、李花、杏花,一树树的洁白绽开其间,如一层薄雾。这极好的构图节奏感和秩序,表现出惬意的宁静与从容的生命力。他笔触轻盈,色彩明亮,用厚重的颜料去描摹极轻的花瓣,用颤抖的线条去寻找安详,一切皆被春光溶化,一切尽显格外温柔。

我根本无法想象,一个痛苦的疯子,一个即将自我绝命的精神病患者,仅以白光之色为主调,来表现这三种绚烂的花瓣,他内心深处究竟是怎样的平静安详。

不远处,他与弟弟提奥·梵高 (Theo van Gogh,1857-1891)的信件静静躺在展柜里。信中写道:“这些花园在阳光下白得发亮,仿佛整个大地都被光浸透。”“花开之时,我看见的不是花,而是时间本身。”“春天的白花让我感到安慰,它们像是灵魂的颜色。”“我想描绘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那种在蓝天与白花之间的温柔颤动。”他说,自己“想画出春天的呼吸”。


走出博物馆,夜色已深。回头望去,整座建筑像一个巨大的灯笼,里面是尚未燃尽的火焰。我们每一个来访者,都在无意间带走了一点火星——
或许,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意义。梵高在信中写道:“我在拼命工作,就像那些杏树一定要开花一样。”

今夜,阿姆斯特丹的星空格外明亮。或许是因为,又多了一个被梵高点燃的灵魂。


梵高死后,他的弟媳乔安娜·梵高·博尔(Johanna van Gogh-Bonger,1862–1925)和他的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90–1978),用了整整七十多年,才把他短暂生命中的全部作品一一整理、呈现给世人。

乔安娜曾说:“不该让人先看信,而该先看画。只有先看画,才能看懂信。”她或许没有画过一幅画,却用自己的一生,让另一个灵魂重生于世。

如果说梵高燃尽了自己,那乔安娜,就是在灰烬中重燃他的光。

她,理应与梵高一样,被铭记。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玩具总动员4》观后感5篇
  • 下一篇: 音乐剧《摇滚红与黑》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