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里的力量
——记一次难忘的观影日
会宫中心学校601班何余欣  指导老师:陆由和
  周三,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刚跨过门槛,就被教室后的景象吸引住了——一块崭新的电影幕布稳稳挂着,讲台上摆着一台锃亮的放映机,旁边还有一台黑色的音响,一看就是要放电影的架势!我的心里瞬间涌起一股期待,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
  电影还没开始,老师让我们先练了一会儿匹克球操。随着欢快的音乐舒展身体,我的目光却时不时瞟向讲台上的放映机,盼着电影快点开始。没过多久,放映员师傅走进教室,隔壁班的同学们也排着队陆续走进来,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小声讨论着,空气中满是期待的味道。
  终于,灯光暗了下来,第一部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开始放映。银幕上,彭雪枫将军带着战士们在江淮大地上穿梭,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们毫不畏惧,端着枪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勇气守护着家园。看着战士们哪怕饿肚子、受重伤也不放弃的样子,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担当,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这部电影就像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告诉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们的付出。
  我还沉浸在彭雪枫将军的故事里,第二部电影《少年毛泽东》就接档放映了。影片里的主人公石三(也就是少年毛泽东)、牛伢子、秋满和幺妹,都是一群活泼又勇敢的孩子。石三特别向往读书,总想着能捧着书本学知识,可他的父亲毛顺生却希望他专心种田,觉得这样才能踏实过好未来的日子。
  我觉得最精彩的画面,是乡亲们正在田里忙碌时,山上突然“嗡嗡”地飞出一大群蝗虫!它们像黑云一样压过来,疯狂啃食着绿油油的庄稼,转眼间就有好几片稻田被啃得乱七八糟。就在大家急得直跺脚时,石三灵机一动,立刻召集小伙伴们商量办法。他们找来竹筐、布条,动手制作了简易的灭蝗虫工具,有的挥舞着竹筐扑打,有的用布条驱赶,大家齐心协力,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把第一波蝗虫消灭了。乡亲们围过来,纷纷夸他们聪明能干,石三的脸上也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第二波蝗虫又来了,而且数量比上次多了好几倍!它们黑压压地铺满了田地,啃过之后,庄稼连一片完整的叶子都没留下。看着光秃秃的田地,乡亲们都愁眉不展,有的奶奶还抹起了眼泪——这可是大家一年的希望啊!后来,有人提议去抢秋满家储存的粮食,秋满的父亲急得直摆手,说自家粮食也不够过冬。就在这僵持的时刻,石三突然站了出来,他拉着父亲的手说:“爹,把咱家的粮食分给乡亲们吧!我不读书了,我帮家里种田!”说完,他对着父亲重重地跪了下去,眼里满是坚定。
  秋满的父亲看到这一幕,眼眶一下子红了,他拍着石三的肩膀说:“好孩子,你都这么有担当,我怎么能小气!”说着就打开粮仓,把自家的粮食也拿了出来。乡亲们捧着分到的粮食,感动得连连道谢,原本沉重的气氛也变得温暖起来。
  今天的观影日过得特别有意义,不仅看到了精彩的电影,更从银幕里学到了革命前辈的坚定信念和少年毛泽东的担当智慧。这样的一天,比玩游戏还让人开心,因为这些故事里的力量,会一直记在我心里。
  点评:这篇文章记录详实,感悟真切。何余欣同学清晰记述了观影全过程,营造出浓厚的现场感,并能精准概括两部影片的核心:从彭雪枫将军身上学到“信念”,从少年毛泽东身上看到“智慧”与“担当”,并将二者凝练为“银幕里的力量”。文章逻辑清晰,衔接自然,体现了优秀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