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绝密工程》观后感1200字

发表于2020-12-04 09:2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绝密工程》观后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悄然从朝鲜战场撤离,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荒芜的戈壁滩;好像突然从人间蒸发,直到原子弹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从1950年到1964年,其间查无此人,亲人们都以为他们战死沙场。整整14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事业……他们就是已经被撤销番号的工程兵,是“两弹一星”背后的无名英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电影《绝密工程》将镜头聚焦在那十万工程兵身上,带我们走进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感受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

故事的开头,火车载着将士们离开抗美援朝的战场。面对未知的旅程,他们不曾面露难色;面对营长的询问,一声声“清楚了”干脆响亮,冲破天际,直上云霄。那坚定有气势的回应让我震撼,全身血液也跟随着沸腾。

然而,“西北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没有一丝防备,迎面呼啸而来的沙尘暴,席卷了刚刚驻扎的营地,战士们劳累了一天扎下的帐篷被毁坏得干干净净,营地只留下满目狼藉。遮天蔽日,无边无际的风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心提到嗓子眼,不敢大喘气,只期盼着它快点过去。在感慨自然的力量时,更心疼战士的遭遇。他们要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生活并且完成一项巨大的工程,实在不是一个“难”字了得!

身处戈壁,水和粮食都十分紧缺。刚开始,战士们喝粥吃窝头,还能不时调侃一下硌牙的沙子。到后面因为运输问题,营长不得不作出从营部开始减少六成粮食的决定。“牛眼睛”大小的窝头和越来越稀的粥,即使将碗舔尽也无法饱肚。运来的一车萝卜白菜只是杯水车薪,营地还是断粮了。高强度的劳动确没有能量摄入,战士们苦苦支撑。不时有人在工作时倒地,抬到医务室,也只能用葡萄糖缓解不断出现的低血糖。纵使心中焦虑万分,谁也无计可施。在这项绝密工程中,司令员、科学家、工程兵都经历了连续断粮五天带来的生死磨难。

突然间的塌方,让人防不胜防;前几天还在谈笑的人,被掉落的碎石掩埋;这样的生死离别,让人难以接受,却不时上演。屏幕前的我都心疼地泪流满面,更何况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肖教导员在收到关于儿子壮烈牺牲的来信时,悲痛不已。但是在魏营长进入房间时,他迅速藏好信,假装读书,用“这本书写得真感人”来掩藏自己的情绪。但当夜深人静时,他一个人在外面,想着自己的儿子抱头痛哭。这一幕,让我无比揪心。男儿有泪不轻弹,他的内心是有多崩溃才会这样。可是,第二天,他依旧保持原来的样子,全身心投入工作,其他人未察觉到一丝异常。这样的人,将集体放在第一位,不愿耽误工作,不愿麻烦大家,一个人承受所有。这样的精神世界何等崇高!

电影里还有很多鲜活的角色:为大家伙食忙前忙后的老班长,为了大伙不受饿,不惜放弃一生清誉持枪拦截运粮车,却在寻找树皮树叶的路途中被流沙吞噬。一直乐观的小石头,在完成高空任务后,梦想着给故乡的老娘盖发射塔一样的大高楼,却被突然来袭的狂风吹落,壮烈牺牲。坚守原则,敢于较真碰硬的刘小溪,为保护图纸被龙卷风埋进沙漠……这些在电影里陪伴我们的角色,以我们不愿看到的的方式离开。但仔细想想,他们背后无数个默默在那片土地耕耘的人,那十万工程兵,不都因为种种意外离开了吗?他们将自己的汗、血、泪乃至生命都留在了那片用希望灌溉的戈壁。

其实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战士们都不曾想过逃离这个恶劣的环境?为什么二连长在明知塌方危险,却依旧寻找幸存的战友?二连长回答“想不通,后悔!想通了,值!”对于战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他们坚持的准则。对于二连长,每一个战士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他多寻找一分钟,就多一份希望,虽然最后自己也负伤,失去了腿,但是他拼尽全力,无愧于心了。

哪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不过学着前辈的样子,带着责任和担当,一边长大,一边百炼成钢。《绝密工程》是那个时期战士的缩影,他们的精神有对革命先烈的传承,亦有不一样的升华。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的精神闪耀着奇特的光。就像电影里胡杨林下刻着牺牲战士姓名的木牌,在阳光下,坚韧挺拔。

何其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没有战乱纷争,国家也更加强大了。身为青年的我们,应从英雄的精神中吸取营养,扎根,发芽,抵御住风吹雨打,长成能为他人撒下阴凉的大树,开出更加绚丽的花。(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甜)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韩国电影《电话》观后感1000字
  • 下一篇:观《为了和平》有感1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