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5月12人晚上看了《地球上的星星》这个电影,看的第一眼我就被这部电影的名字《地球上的星星》。众所周知每颗星星都是孤独的。他们离群索居,并不靠近其他星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伊夏就是这样一颗“星星男孩”。
在这部电影里我认识一个叫做“伊夏”的八岁小男孩。电影开场,无数个单词、数字混乱的出现,伴随着嘈杂的声音,宣布成绩的声音显得更加铿锵有力,电影中老师念到优异成绩时会心一笑,读到低分时更加不厌其烦。显然,我们的主人公——伊桑,是成绩最差的那一个。像印度电影一贯的画风那样,这个开场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前期的主人公伊桑身上有太多熊孩子的特质,他古灵精怪,叛逆捣蛋,每次放学回家身上都是脏兮兮的,总会把妈妈收拾好的房间搞的一团糟,他爱极了幻想,发呆,也常常闯祸。他学习不好,或者说糟糕透了。同学们笑话他,老师不喜欢他,就连爸爸也经常责骂他,甚至放言再闯祸就把他送到很远的寄宿学校去。后来,这句话真的应验了,他被送走了。
父母也许以为这是解救他的另一方式吧,可它却成了伊夏噩梦的开端。新学校里,他的“差生”标签被贴的更实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们的责骂处罚演变成了家常便饭。可他躲不开也逃不掉,他总是一个人低着头走路,抑或蜷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似乎是被这里的一切压倒了。担心他会就此沦陷下去,直到有一天课堂上来了一个身穿小丑服装的人——新来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克”。他的出现如同一束阳光,照亮了伊夏世界里的一角。是的,他发现了他,也似乎懂得他的所有,他为这个可人儿变成如今的模样而心痛万分。在他的眼里伊夏他是一个想象丰富,极具创作天分,甚至比同龄小孩聪明太多的小男孩儿。于是,尼克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伊夏,引导他慢慢从那阴暗中走出来。
为了唤醒伊夏的信心,他举行了一场绘画比赛,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参加了。画画结束,伊夏低着头小心翼翼把画卷拿给他看,然后他走向尼克老师的画作,当看到画面内容时,那一刻,他的情绪再也忍不住了。尼克老师画的是他——仰着脸,咧开嘴巴大笑着的他,许久不曾露出笑容的他。看到这幕,我为尼克老师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他的所作所为而震撼,为他没有像别人一样放弃这个孩子而欢呼,更为伊夏终于抬起头来而激动万分。伊夏曾是不幸的,是啊,老师口中的“废物”“笨蛋”“白痴”......饶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曾放弃过他,他小小的身躯承载了太多压力,甚至从未伸展过四肢。好在,他遇到了尼克老师。他用爱填满了这个小男孩儿的世界,让他勇敢的迈出了一步,也因此解救了一个美丽的心灵。故事到这里结束了,电影中小主人公伊桑的结局是完美的,他很幸运的遇到了尼克姆老师。他们,值得拥抱世间所有美好。尼克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奢求所有学生同等优秀是十分荒唐的。每个孩子都有着充分的可能性,安抚永远比恐吓更具有力量。尼克查源溯本,找到伊夏心理的症结,并采用温和细腻的办法逐步治疗伊夏的内心。后来,尼克为伊夏举办比赛,并画下了一个活泼的小伊夏。伊夏最终也战胜自己,完成了一幅近乎完美的画作。
白天他在公司上班,并且上班前六个月没有工资,还要联系很多的客服,还要管理公司的一些杂事,为了不浪费时间,他连水都不去喝,不上厕所,下班以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儿子去收容所占床位,晚了就不会有位置。还在没有灯的情况下,仅靠一点光亮来修理最后一台仪器。6个⽉过去了,他争取到了很多个客服,并且他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当公司通知他被录取时,他哭了,多少年的努⼒和艰⾟,终于得到了回报,多少次的挣扎和绝望,都在这⼀刻也将成为过去。
当然,电影感动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教育理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孩子。而作为幼儿教师这些无一不值得我们去学习。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了,但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依然是需要创新和改变的。我们最后的目的不是教会特殊儿童什么技能,而是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活得自信、阳光、活出自己的精彩,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倡融合教育,让所有孩子拥有一样的交往机会,学习条件等。当然,想要达到融合教育,就需要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拥有能够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当我们能做到这些,做到像尼克姆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灯的老师,我想我们才能算的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给予幼儿最大的尊重与爱护。对于特殊儿童,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像是地球上的星星一样,虽然渺小,但是依然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