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观后感——顺应规律,实事求是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天道》的电视剧,豆瓣评分9.2,2008年出的电视剧,讲的是主角丁元英操盘一个扶贫项目,其中发生的一系列商战算计与哲学讨论,但由于主角的台词极其犀利以至于惨遭10年禁播。
我看完最印象深刻的感受就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认识与遵循,实事求是”。主角丁原英说,天道,即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这个概念贯穿了全剧始终。
本次文章并非讨论电视剧剧情和搬运台词,而是借此跟大家分享我对于规律的感悟。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规律就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是客观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好今天下雨,看着路上的车来车往,让我认识到一个刚性的规律,正好可以拿出来举例。
摩擦力是我们上初中物理课时会学到的一个概念,它在生活中所体现的规律就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物体间的摩擦力越大,反之亦然。
这解释了为什么雨天行车要多加小心,因为雨水减小了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很容易打滑而引发事故,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雨天行车容易打滑这件事跟人想不想、愿不愿没有关系(划重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电视剧中所指的天道。
顺应天道,就是这个人知道下雨肯定会减少轮胎摩擦力,跟自己开车技术没关系,所以选择减速慢行甚至不出行,以求降低风险。
那反过来逆天而行,就是头铁之人抱着侥幸之心,以为自己开车技术好,雨天开车也不会打滑,忽略了客观规律,在观念层面上认为自己的技术可以改变现实。在观念不变的情况下,咱一定程度上可以预判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毕竟常在河边走,怎么可能不湿鞋。
再说说较为柔性的规律,比如文化上的约定俗成。文化习俗不光影响我们的偏好,还会影响我们决策的方式,甚至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拿我这个年龄会遇到的问题举例——结婚时的彩礼(更有甚者还包含买房买车),就是我国文化的所特有的,外国没有。彩礼起源自古代的《周礼》,里边规定结婚需要有“六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指现在的彩礼。
这种文化延续到现在也有上千年了,虽说不是法律强制的,但却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一旦违反就会受其所处的主流圈子所排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而柔性和刚性的区别在于,刚性无从争议,事实就是事实,而柔性则给你一种可以通过一己之力而改变众人观念的幻觉。
但你想想,爸妈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我们,我们该不听话还不听话,改变一个人的观念都够费劲,何况是众人。
所以男同胞们不要试图跟传统文化对着干,坚持于有无之对错,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去协商程度的多少,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办成事。所谓文化的变迁,不是这一辈改变了上一辈,而是上一辈的人都去世了,这一辈的共识就成了主流文化。
虽然现在有些观念和文化的规律你不一定认同,但你可以选择避其锋芒,有些事不是你不喜欢就可以不做,但可以商量着少做。
这才是现实。
很多规律甚至都扯不上什么物理化学文化宗教之类的,极其的简单易懂,但人们就是不遵守。
像人们常问我关于如何减肥,我都会科普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热量消耗大于热量摄入才能瘦。有的人就问我为啥自己吃的少但还是胖,我看了看他手中的大杯奶茶,说这杯奶茶顶的上两碗米饭的热量,他则回应我说这个戒不掉。
管不住嘴,还迈不开腿,那体型的膨胀就是注定的。
又像生病了要及时就医的道理,长辈就是不听,总以为拖一拖就能自愈,那总有一次拖成恶化也是注定的。
总的来说,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循其规律才能生存,了解其规律才能预测,而当我们既没能力去判断,也没见识去预测,实事求是就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