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死亡实验》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23-01-08 10:1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01

电影简介

《死亡实验》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而成。该片由保罗·舒尔灵执导,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

影片中讲述了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参加了一个实验。实验要求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狱警,而剩下的则是犯人,他们要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两周。在整个实验中,犯人必须听从狱警,狱警有权利对犯人实行一定程度的“管教”。

如果实验过程中任何一人无法坚持下去,就表示实验失败,大家都是白忙一场。若是所有人都坚持下来,则可获得巨额奖金。开始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地相处,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

最后忍无可忍的犯人77号带领“囚徒们”对“狱警们”展开了报复,整个监狱陷入失控状态。

影片最后,当代表实验结束的红灯亮起,监狱大门打开时,被关在模拟监狱中的众人走出监狱大门后才如梦初醒,获得了应有的报酬后过上了各自的生活。

02

电影中的心理学知识讲解

1.社会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给定的情境下,人们期待其作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了三种含义:

①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

②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

③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 的。

在影片里,扮演狱警的被试者受到其“狱警”社会角色的影响,作出诸如命令、暴力、威胁等行为;而扮演囚犯的被试者也做出了诸如顶撞、暴力反抗等行为,这都与其社会角色密切相连。

2.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而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

(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对于群体的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恐惧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心理所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行动。

从众原因:

(1)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

(2)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

(4)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当个体发现其他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而只有他一个人不做时,个体往往担心被孤立或者被认为在反对同伴,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个体会加入同伴,和他们一起做一些即使正常情况下认为是错误的事情。

3.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指的是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的反应,从而引起犯罪。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攻击行为发生前会先有挫折。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

例如,电影中狱警的领头人大佬黑在发现同伴背着他违反规定后,对其实施了暴力并将之贬为囚犯。又如,当77号囚犯直接顶撞狱警带头人,将其激怒后,狱警后来对77号囚犯实施了强烈的攻击行为。

4.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心理学书籍推荐:


最后,希望同学们具有反思以及应变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态并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偶滴神啊》观后感1500字
  • 下一篇:电影《想见你》观后感1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