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影评
2023年8月30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当天,我在院线观看了这部电影。两个月之后,关于它,我仍然有话想要说。
从2017年的《敦刻尔克》到今年的《奥本海默》,诺兰的历史片可以用“四平八稳”来形容。在摒弃了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别出心裁的叙事手法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空间布景之后,平铺直叙的诺兰似乎不再如过往般惊艳,却更加成熟、更加严肃。
尽管片中的古典手法较之诺兰从前拍摄的诸多科幻作品略显“朴素”,《奥本海默》中的信息量之大却让诺兰的任何一部前作都无法与之比拟。贯穿全片的文戏如此密集,以至于观众出现一次短暂的出神就可能错过重要内容;与此同时,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又让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并不显得冗长。
而在选角方面,不得不说,基利安▪墨菲是奥本海默最合适的那个饰演者。他的表演将奥本海默的形象演绎到了极致。高傲的目光,却频繁地暴露出眼睛主人的空洞、脆弱和迷茫。没有任何其他表演者的演出能够做到与业已身处历史之中的主人公如此高度地贴合。
“我正在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核爆实验成功之后,奥本海默如是说。
奥本海默的那段经历是一场悲剧,毫无疑问。那么,悲剧的诞生从何而来?它仅仅是属于奥本海默个人的吗?银幕上那个饱受争议的人,是什么将他的精神撕裂?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众所周知,该计划的目的是研制原子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冷战背景下的国防需要。与之相比,“曼哈顿计划”的目的则完全不同。在该计划成立之始,它的目的就是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并用于打击法西斯势力。也就是说,和上世纪的中国科学家不同,奥本海默在接手这个项目的开始就明确地知道,在原子弹被研制出来的同时,它也将被投入战场。同时,“曼哈顿计划”并不是单纯的个人科研行为,它的背后是美国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是命令。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原子裂变释放出的能量之大,奥本海默是最清楚的那个人。无论是站在科学还是伦理的角度,它都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力量,也不是人类能够掌握的力量。
在一切按照计划发展之后,核爆实验如期进行。爆炸瞬间,裂变带来的炽焰先声波和气浪一步抵达人们的视网膜。所有实验的参与者都被巨大的蘑菇云和沉默震撼。爆炸的成功意味着计划的完全胜利。同时,它也意味着核武器将被用于战场,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该把床单收起来了。”
不久后,两枚原子弹先后投向广岛和长崎。
随后,奥本海默作为计划的总负责人在讲座上高谈阔论,庆祝这一对法西斯的巨大胜利。而在听众弹冠相庆、一片欢呼的时候,那个看似主导一切的布道者却陷入了茫然。核爆的白光反复地袭击着他的视网膜。被白光所吞噬的不仅仅是奥本海默的视线,还有那个因为陷入道德困境而频繁感到虚无、脆弱的不安灵魂。
奥本海默,他将本不属于人类也不应属于人类的宇宙力量带到了人类的世界。在此之后,他却无法阻止政治力量之间以这种力量彼此威胁。对美国和反法西斯事业而言,他是英雄;对人类世界的长远发展而言,他的努力却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
战后,美国政府先是为奥本海默颁发了勋章。随后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国和苏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奥本海默早年曾支持和参与左翼社会运动,妻子和前女友均参与过美共的活动。意识形态战争之下,拥有左翼背景的奥本海默受到调查。同时,展开调查的理由还有延误政府研制氢弹。
面对种种针对个人的指控,他从不反驳,从不为自己辩护。一切指控都不是空穴来风。早年参与左翼政治活动是事实。妻子曾经是美共成员是事实。受到政府任命研制原子弹是事实,并且他对研制的目的完全清楚。他也是广岛和长崎原子弹惨案的参与者。在那两起事件中,他并不是无罪的。这同样是是事实。
但他不曾属于过任何一个阵营。二战期间,政府利用他研制核武器;战后,他一时成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人,杜鲁门为他颁发勋章,利用他宣传美国精神,到了冷战期间又对他展开调查。他或许有左翼倾向,但他并不是美共成员。他并不属于左翼。也正是因为他的左翼倾向,美国政府无法忍受他的存在。右翼同样不接纳他。同时他还是犹太人。在任何地方,他都无法找到容身之地。
奥本海默,他是盗火者,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名篇《宗教大法官》中的那位上帝。他带来原本不应被带到人间的火种,却无法控制它;他在一场场讲座上布道,却频频沦为各种世俗政治力量的代言人。最后,或许他自己也感到茫然和疲惫。
奥本海默的经历让他几乎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当中,或许只有他一个人最接近成为上帝。悲剧的产生在于,他身处上帝的位置,同时也是普通人。他是普通人,从身体和情感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任何人类应当以形而上的方式存在。或许,在那场没有声音的核爆中,裂变的不仅仅是原子核,还有使原子核发生裂变的科学家悸动的灵魂。
他是上帝,上帝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阵营。上帝从不为自己辩护。上帝把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恒星的能量带到了人类中间,却无法预知一切发展的走向。但他必须对这一切的发展负责。我们不需要同情他。或许并不是不需要,而是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同情他。他是上帝,难道上帝是可以被同情的吗?
20世纪的那段历史,其中所有的悲怆、伟大和孤独,都变成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不要把床单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