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影评
摘要:《翦伯赞》是一部描绘红色经典人物翦伯赞一生的影片,生动地展现了他如何在动乱的岁月里坚定信仰、追求真理和坚守正义的精神风貌。这部电影将引导观众深入了解这位杰出人物的非凡事迹,感受他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革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路
郭东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工部
大雪纷飞室外装,银装素裹漫天扬。鞭炮烟花飞舞起,璀璨天空映照祥。1940年的除夕夜,湖南溆浦民国大学室内一片欢声笑语,包饺子、煮饺子,祥和喜庆的氛围弥漫。然而,突然有人带来消息,称国民党特务要抓捕共产党及其积极分子。在此任教的翦伯赞先生为躲过抓捕,匆匆与家人告别,从后门走下沅江河坡,前往重庆。画外音:“钧党风声夜半传,山村寂静正新年。难忘小市疏灯夜,急雪寒江独觅船。”电影的开头场景由此展开。
《翦伯赞》是一部讲述红色经典人物翦伯赞生平的电影。它通过展现他在中国动荡岁月里的探索和人生抉择,以及他与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冯玉祥将军、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覃振先生之间的交往,生动地描绘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岁月里坚守信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在重庆这个国民党统治的中心,翦伯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和他的家人长期受到监视,他在讲台上的讲课也遭到特务的挑衅。然而,他始终坚定信念,铁血丹心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忠诚。影片通过闪回和穿插,展现了翦伯赞在“九·一八”事变后宣传爱国抗日、抨击蒋介石的妥协路线、甚至被意大利驻天津总领事以“反政府”的罪名逮捕的经历。后来,他在覃振的营救下才得以出狱。1937年5月,翦伯赞在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信仰,让翦伯赞将生死置之度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使命。
翦伯赞,这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7岁时便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研习中国古典文学,12岁的他已将《史记》和《资治通鉴》全部圈点阅读完毕。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商业专科学校。在1924年,他远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经济学。令人敬佩的是,在1934年5月至12月间,他更游历了全球近二十个国家,考察司法,这些宝贵的经历为翦伯赞日后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先后在中苏文化协会总会担任理事,并兼任《中苏文化》副主编。此外,他曾是冯玉祥将军的专职历史老师,并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进行精彩的学术讲演。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翦伯赞始终秉持着严谨、勤奋的态度。他不仅进行学术演讲,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以笔为武器,写下了一系列批判右派思想文化、抨击日寇残暴行径、揭露黑暗政治、批判妥协投降的文章。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为当时的进步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翦伯赞作为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他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人性的弱点,他的形象充满了真实感和立体感。他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在秘密战线默默奉献的崇高品格,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影人。
《翦伯赞》大部分镜头是在常德地区取景,充分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武陵山脉的壮丽、沅江的浩渺、武陵桃花源的神秘、柳叶湖的宁静,以及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都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汉寿清水湖的描绘也定能让观众领略到当地自然风光的优美。翦伯赞身上所体现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精神和浪漫精神,是常德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格特点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通过影片的细腻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位历史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对家乡的深切眷恋。1943年的常德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被赞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翦伯赞与常德军民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以及他所著的《常德、桃源沦陷记》,都是对那段历史真实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
翦伯赞的故事诠释了革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坚定信仰,深刻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这种主题思想对于理解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电影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其叙事结构独特而巧妙,影片通过选取翦伯赞人生经历的某个阶段作为切入点,生动地呈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电影在镜头运用、色彩搭配、音乐刻画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细腻的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总之,翦伯赞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部电影对于理解革命历史和知识分子的信仰与追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