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抓娃娃》影评1800字

发表于2024-08-03 12:0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抓娃娃》影评

   影片中,讲述一对富豪夫妻为把孩子马继业培养成优秀继承者,而对孩子进行苦难式教育的故事。在孩子尚未形成长久记忆的幼年时期,马成钢夫妻带着年幼的马继业,从家里的大别墅搬进破平房,和孩子“奶奶”一起生活。深知家庭贫困的马继业,从小就帮助父母干活,照顾“生病的奶奶”,勤快懂事。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富豪对孩子的道德绑架和牢牢束缚,成为了孩子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逐步意识到自己被控制,引发心理问题。大富豪以自己的期望为标准,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自主探索和犯错的机会。影片最后,大富豪所认为一事无成的大儿子在父亲的“偏爱”下为证明自己成功登顶,马继业重新复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也因父母的强烈干预留下后遗症。
     电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可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引人思考,这部影片,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电影,更是对教育本质和方法的深刻探讨。
    首先是影片中老马夫妇对第二个儿子马继业实施的“穷养教育”,穷养教育在生活中很常见,特别是从小吃了很多苦,经过自己努力打拼从一无所有到家缠万贯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独立和坚韧,但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很多家长们忽略了时代不一样了,社会环境由以前的单一变得多元化了。这种教育,抓得越紧,孩子的内心越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一方面渴望满足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渴望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兴趣。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孩子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限制,甚至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心理问题。
    但作为老师,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潜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一种“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
    其次是“苦难式教育”。电影中的男孩马继业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孩提时期他认为父母赚钱辛苦,所以从不和父母索取什么,也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但那时的他,同样是一个正值爱玩时期的小男孩,当看到同龄人拿着平板电脑玩游戏时,他未能经住诱惑,偷偷把父亲给他的生活费用来买平板电脑。当平板被损坏不能退钱,导致买不起药的时候,马继业的心理防线随之崩塌,他认为自己对不起信任自己的父亲和“病入膏肓”的奶奶,愧疚感占满了这个少年的内心。当愧疚感充斥在孩子内心的时候,真的有利于他的成长吗?试想,带着愧疚生活真的能过得开心吗?
     为了弥补愧疚,马继业开始捡水瓶赚钱,致使他被同学嘲笑,自尊心全无。面对儿子被欺凌,父亲马成钢只是说,“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自尊心是最没用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苦难教育中的一环。可是,当一个孩子自尊心遭到践踏的时候,他会像成年人一样认为自尊心不重要吗?心理学上说,儿童期是人格形成、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身心创伤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试问,这样的打击难道就不会给他的心理造成创伤吗?
     被苦难支配的童年,造成了马继业自卑、内敛的性格。小时候面对同学的欺凌,他不敢反抗;长大后面对父母的期望,他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而是选择父母期待的经管专业。此时,父母以为自己教育成功了,但实质上是在消磨孩子对世界的热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过早地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困难,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疏离,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支持鼓励,并非要靠苦难磨炼意志。正如作家余华所说:“苦难就是苦难,他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代,父辈们被迫接受苦难式教育。既然是过去的产物,那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如今,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在这个苦难“稀缺”的时代,作为父母更应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而非过分强调和制造苦难,让孩子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应让孩子在精心栽培与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然后是内卷。影片中的教育团队通过各种专业工具,分析孩子的每一次考试情况,如英语不好,就创造各种情景让孩子表达,练习口语。这种情境式教育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它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某些科目不好,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安排补习班,例如今年的长沙中考就是在各种内卷下卷出了新高度。
    在这我想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模样,是追求名校效应?还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想大富豪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但他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在实施过程中,过度的情境模拟和监控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和压抑,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情境式教育中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是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的高期望和过度干预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类似的情况。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却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使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成绩,却未必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去发展,但这种期望和干预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路径,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和名校。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终,影片中的马继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马继业的哥哥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总之:《抓娃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道路上,不能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要让他们在爱与自由中茁壮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抓娃娃》让我们意识到,爱与期望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过度的爱可能会变成束缚,过高的期望可能会成为压力。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抓娃娃》这部影片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不仅让我们反思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现状,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用爱和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抓娃娃”怎么抓?了解孩子、相信孩子、依靠孩子、发展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因才施策,科学管理,成就每一个幸福家庭。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抓娃娃》影评1000字
  • 下一篇:《老无所依》观后感13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