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观后感:真的是被尬黑的良心剧
在电影没有上映之前,我就在网上看到很多嘲讽,说是资本家拍了一部电影让穷人掏钱去看,是美团的宣传片,想赚外卖员的钱,消费穷人,强行励志。真正去来了之后,发现还是跟《我不是药神》一个味,只是这次投射的群体更广泛。人性往往是同情别人容易,正视自己难。会把替你发声当成揭伤疤,凭什么你高高在上消费我的痛苦?
我去看的时候,全场只有4个人,料想跟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有关。全程我都沉浸在巨大的窒息感中,代入感太强了。我看到过一种观点:“什么叫稳定生活,就是你们全家两年无收入,还能保持同等生活质量不变,消费不降级,人心不涣散。”这样一比较,自己根本做不到,每个月的房贷、经营贷、孩子的开销、吃穿住行、人情往来、水电费、物业费、油钱……如果我们不是做季节性的水果生意,断一个月的收入都很难。
剧中讲到的问题很复杂,中产阶级、失业、内卷、糖尿病、房子断供、车祸、直播、家属重病、找工作被骗、外卖员与保安的关系、全职太太的风险、国际学校的必要性、渺茫的劳动仲裁、生硬的笑脸打卡、追求最大限度的排名算法、底层互害和互助……这几年,扛不下去的悲剧比比皆是,电影只是撕开一角,又照到了阳光,给人希望,现实远比电影要沉重。
我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一个78年的程序员,同济大学的高材生,自以为是公司的骨干,45岁时被裁员了,推想他的年薪50万以上,他的房贷是一万五一个月,打算让孩子读20万一年的国际学校,父母在小区开了小超市,太太辞职照顾家庭,之前家里拼凑付了首付,投资的钱也打了水漂。公司辞退他如果按11年的工龄,他可以得到70万的补偿,但是实际他只拿到30万,刚刚够给父亲的手术费。这个家庭如果连续两个月没有收入,只能卖掉房子维持生计。而卖房子不但没有赚钱,最好的结局是亏300万,他在投了1000份简历、被骗、被歧视后选择了送外卖。
在送外卖的初期,他是经历各种磨难和刁难,11个差评和2个投诉,简直入不敷出。后来他正视现实,向各类高手讨教,经过努力开发了小程序,争取到了单王。但是房子还是被卖掉了,孩子也没有去国际学校。最后被总部发现,打算召去算法中心工作。
如果我年少时,肯定会觉得去算法中心是人尽其才,人生迎来转机。现在看来并不是喜剧结局,这何尝不是一个轮回,他难道不会再次被裁掉?第一次就是用自己的算法把自己优化了。取代他的孙奋斗同样也被算法淘汰了,谁能高枕无忧?更有可能被跑外卖跑掉的血糖又能高回来。特写于总在吃包子,这个包子是什么?细思极恐。
本片的高潮,为了一个单王的2500元的奖励,所有人都在全力比赛,一个个退出后,最后被锁在18楼的大山,即便是爬了18楼楼梯,依然无法达到终点,上升通道被锁死了。隐喻了普通人穷尽一生的拼搏,也到不了别人的起点。这与近几日因为离婚爆火的刘光耀如出一辙,即便你有再好看的履历,在强大的资本眼里,也是随时可以弃之,想要再上升分一块蛋糕是无望的。
这个片子给人希望是底层的担当,单王老黑在拼命赚钱只替自己转单致残的男孩还债,老抠从不打菜只买米饭和天天买彩票为的是给白血病女儿医治。大山是个经历生活磨练努力而知足的好男孩,阿英是个单身妈妈却每天都笑嘻嘻的……还有来自家庭的齐心协力,妻子的理解,她去教小孩打鼓,直播、做足疗,父亲身残志坚和母亲重操旧业贴补家用,孩子懂事优秀,即便最后卖了房子,搬到老旧小区,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其乐融融。
当时看高志垒得到了单王,上台颁奖发表感言时,我特别一厢情愿想,他应该站在软件开发者的角度,痛诉资本的算法,要增加人性,取消强人所难的微笑打卡,要给外卖员申诉的机会,不能所有差评都只让外卖员承担。可惜他只是跟所有获奖人员一样,感激拥有工作机会。是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有机会工作就很难得了,他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事实上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济世之才,去扭转无限内卷的局面。当你越努力的时候,大家都努力了,原来跑12小时赚的钱,现在要跑14小时,多劳多得也不存在了。
这个电影不是拍给外卖员看的,是拍给点外卖的人看的,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个电影也不是拍给平台看的,资本就是把雇员的价值开发到最大,用站长的话说:“很多20出头的人等着,你不干,滚!大把的人等着!”这就是资本的面目,没有人性,只有算法。即便各种艰难,很多人还是选择送外卖,因为它是有可能月入过万的,很多工作就是24小时不休息也到不了这个收入。
《逆行人生》,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琢磨,比如老抠给高志垒的那一朵野花,和高志垒给孩子的那一束花,代表了那一刻高志垒是真正接受自己,重新开始。人只有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才会放下心结,珍惜拥有。当高志垒把快餐递给倒在地上的孙奋斗,麻利地说了一句:“祝您用餐愉快,给个好评!”观众会笑出声来——你也有今天呀!是的,我们只能笑到孙奋斗为止,而不敢冷笑更高层的铁腕与冷血。误会揭开后老黑邀请大家一起吃饭,和谐欢乐的场面,而高志垒替同事背后黑锅后被开,全员冷漠,看到了底层互助的暖意更为动人。还有跳进苏州河那条鱼,它是不是比人类更自由?即便你晕倒在地,危在旦夕,你还得拼命地微笑打卡,是不是戳到你的泪点了,生活中你何尝不是一次次地在努力打卡?
绝大多数的文艺作品都是一边撕裂伤口,一边治愈。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写实的,即便过几十年,我们的下一代长大了,他们来看,还是能准确了解,父辈曾经经历了什么,孔乙己的长衫脱下来后的生活,一代人的生存压力来自哪里,以及资本如何对人力的精算。甚至我都能投射到自己,就目前这个市场行情,以我的条件肯定是找不到工作了,只能去送外卖。
一部电影就像一本书,每个人有自身的理解角度,如果你没有看过,跟着人云亦云,就给它定罪,是过分了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是,是一群富翁拍电影给穷人看,所以不看,不给他们赚钱。那么历史上留下忧国忧民诗词的文人,哪个不是身居高位,家世显赫?难道说的问题不是问题,揭露的苦难不是苦难?最终看的是作品表达了什么,而不是对方是什么身份。
对于影片能够想到的还有很多,因为我的境遇和主人公差不多,特别有感触,中年真的是危机四伏,表面要光鲜亮丽,中产和返贫只差一次裁员,一次断供,一张病历单……谁不是一边忧心忡忡又一边逆流而上?我们也感动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还有不离不弃的亲人是最大的动力。不幸和幸运,苦难与希望,催发我们一路前行,这便是普通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