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出走的决心》观后感
《出走的决心》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底层女性为实现尊严,平等,自由权利而抗争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
电影讲述了是中国底层社会普通妇女李红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高中阶段,李红学习成绩优异,原本可以考上理想大学,为家庭生计和供弟弟上学,被迫放弃高考,提前到工厂上班。在李红的父母心中,男孩的未来永远比女孩更重要。
为了逃离原生家庭,李红匆忙嫁给了孙大勇。丈夫大男子主义严重,李红不仅要承担所有的家务琐事,还要遭受丈夫的指责谩骂,缺少家庭的温情和关爱。
女儿晓雪长大成人后,李红又帮忙照顾怀孕的女儿以及年幼的外孙,她的生活完全是围绕着家人团团转。
由于李红的需求和梦想被一再忽视,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患上了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李红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是众多挣扎在中国底层社会普通妇女生活境遇的生动写照。
李红的前半生是压抑的,是悲凉的。
在原生家庭,父令不可违。在结婚后,夫愿不可背。在生子生孙后,子孙是中心。在家庭中,李红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没有个人的时间,没有个人的需求,只有吃不尽的苦,干不完的活。完全没有自主权,很少得到温情和关爱。需求和愿望永远被忽视,个人价值从未被承认和尊重。
事实上,李红在家庭中处于“奴仆”的地位,承受着家人的“盘剥”和“压榨”。
造成李红前半生人生悲剧,有长期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对女性的束缚和毒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家庭关爱和理解的缺失,亲人间的隔阂和冷漠,家庭成员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人格权利遭到歧视和挤压导致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重亲情和爱的地方。原本家庭可以为人遮风挡雨,未曾想最冷的风雨恰恰是家人带来的。
当前,家庭爱的缺失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多少有家庭的人却孤行在人生的风雨中,有家人无亲人。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就是虽同床共枕,但心却远隔万里,咫尺天涯。
李红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后,决心要为自己活一次。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外界的质疑,毅然决然地考取驾照,买了一辆车,准备开启自驾游之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李红决定出走时,引发了家庭的轩然大波。但丈夫的辱骂、女婿的阻拦、女儿的挽留,都没有改变李红出走的决心。
李红踏上了自驾游的道路,在旅途中她逐渐找回了自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乐。
旅行帐篷上的橙色也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之火,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可能。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
在生命面前,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人人都是一辈子,不能以家庭为借口,以责任为借口,甚至以亲情和爱为幌子,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学历、能力不同,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常态。
男性不能以自己对家庭社会贡献大为借口,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女性的生养育儿,家务琐事,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的特殊价值和贡献,需要得到男性和社会的理解,承认。男性要尊重女性的付出和辛苦,关注、关心,努力满足她们的需求和愿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职场,与男人一道为家庭打拼。
男人具备比女人更优越的体力优势,理应承担更多的家庭琐事和子女教育的责任,让关怀和爱的清流在家庭成员中流淌。
压在女性头上有三座大山: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文化、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不等不靠的强势文化的缺失。
女性作为家庭中的女主和母亲,理应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绝不意味着降低自己的身位,从属于他人;也绝不意味着可以埋没自己的才华和追求,丧失成长的动力。
生存权是人权的最基本权利。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很难实现家庭生活中的平等。
时代呼唤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自由平等。女性要自我觉醒,自立自强,勇于抗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女性要勇于冲破等靠要的弱势文化的藩篱,活出自己的风采,展示自身的价值,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只有实现财务自由和人格独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家庭是爱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失去了爱,家庭就是个空壳,失去了灵魂。
现实中的空壳家庭比比皆是,爱已在外漂泊得太久了。让我们呼唤爱,拥抱爱,创造爱,让爱回家。
爱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家庭的情感建设,把每一个家庭都打造成幸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