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雷霆特攻队*》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25-06-29 09:0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雷霆特攻队*》观后感
——如何抵御虚无,或许是新一代英雄故事的核心拷问
作者:编剧/许佳

上个月看到漫威《雷霆特攻队*》这部电影,与我那时在梳理的一个创作思考有所呼应:英雄成长类的故事,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影视、动漫、书籍、游戏等)后,经历的几次迭代。

从国内开始成规模有“流行娱乐”生活的70后数起来,他们有消费力的年代(80、90),热门的超级英雄大概是DC、漫威比较经典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这些。以这三位人物来说,他们对于自己超级英雄的身份还保持着“大隐隐于市”的低调处理,用普通人身份面对日常生活。

这个时期的英雄故事通常与环境的混乱有很大互动,主角带着混乱的伤痛,维护着秩序的稳定(通常指向背后的“普世价值观”),包括隐藏自己身份的选择,让社会“正常运行”。在让环境恢复秩序的同时,主角自身的混乱和伤痛也找到了平衡和自洽。

如果将这样的主题总结为“从乱到稳”,到下一个代际的80后,故事讲述其实有了一些转变,环境的比重减少、人物的比重增加,英雄们可能更注重于自身变强大,也不会刻意隐瞒超凡身份,人物追求的是强大之后随之而来的附加成长,可以是名利崇拜,可以是责任目标,也可以是更优秀的自己。

我总结这一代的主题是“从小到大”,小人物成为大英雄,80后有消费力的年代(90、00)买单的大多是这种故事。这个时期少年成长型的奇幻大长篇出了好几个,《指环王》电影彼时上映,很多这类的武侠题材也在这个年代涌现诸多影视版本。这个形态下还有变体的“从坏到好”“从恶到善”,我虽然是90后,但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经典英雄故事。

到我们这代有消费力的时候(00、10),90后买单的成长主题逐渐转向了“从假到真”,或者说“从外到内”——一开始的你是被塑造的你/带着假面具的你,冒险中觉醒的你才是真正的你。21世纪后很多超英电影是这样的,如《X战警》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漫威中的钢铁侠和洛基两个人物的完整线,到现在也二十多年了。

而到了我们下一代的故事,通过我对00后、10后的观察,我认为他们到消费年龄时,可能他们更会买单的成长主题是“从无到有”:人物的初始状态是被动的、寡淡的、虚无的,到后面可能找到了暂时缓解这种虚无感的方法。《雷霆特攻队*》这部在我看来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实践,新阶段的漫威捕捉到了这个方向,还做出了整体能够自圆其说的创作探路,这点我是非常肯定的。

但可能是因为这种“无到有”的土壤还比较薄,落实到具体创意素材上,这部电影还是带一些“假到真”的影子。新代际“无”的初始状态,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时代性、结构性的问题,并不是一定需要极端人物的个例创伤作为代表来呈现;以及后面也不是通过人物关系层面的“原来你是被爱的/你并不孤独”就能解决前面的这个虚无。最近上映的皮克斯动画《地球特派员》也是用“你有家人/你并不孤独”来解决主角一开始在地球生活中没有归属感的问题,同样也不是很能说服我。

当然,这是我这个“外到内”时代长大的人被塑造出的观点——认为成长类的故事最后落点还是要在人物自己身上。对于我处于旁观视角的下一代,也许一部分的虚无确实来自于技术和经济切断了与外界的实体联络,那么自然要通过重建联络找回一点实感。

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虚无要怎么解决,当前的现实世界的确也还没给我们答案。所以在此时有这样对新叙事转型进行探索尝试的电影,尤其还是在他们这种nobody loves you是很大打击的语境下,创作中暂时选择用爱和人与人关系来对抗虚无困境,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逻辑自洽的。

另外一种思路是年初《哪吒:魔童闹海》的启发,将这种个体虚无感与类似70代那种环境乱结合,塑造一个环境乱与不被爱互为因果的结合体处境,人物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处理了人物关系,从而让最开始被忽略的自己能被感知、被“看见”。

还是期待有更多样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虚无,让这种“从无到有”的迭代特色如同所有英雄故事一样,给属于他们时代的孩子们带来启迪鼓励的成长力量。

就像每个代际的成长拷问都有回答它的精神内核:

从乱到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从小到大:做更好的自己。

从假到真:成为你本来的样子。

从无到有,《阿凡达》里I see you的“看见”,这一代的少年成长,也许是渴望被看见到看见自己。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长安的荔枝》观后感1200字
  • 下一篇:《独眼的残像》观后感1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