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昨观新片《南京照相馆》,对编导演人员大多不熟悉,除了刘昊然,王骁。刷短视频看到冯小宁等推荐此片,说拍的好,堪比《辛德勒的名单》,看后很压抑很难过,心情难以平复云云。票价不高我也就去看了,但没有找到所说的那种感觉。应该说电影拍的不差,故事讲的圆满,服装道具美术方面也很好,比较直白通俗的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张扬了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情怀。总之基本上是成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望双丰收。
但实话实说,很惭愧,我找不到太多感动的点。也许是我几十年来受过了丰沛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许是对这一段历史的过于熟悉,也许是某些演员的表演和某些场景的设定有些生硬,总之并没给我带来预期的震撼。
故事讲述的是历史上的真事,80年代曾取材于此拍过一部叫《屠城血证》的电影,所有的元素基本差不多,今天再重新看一遍,还是感觉可圈可点的,例如最后烈火中撞钟的场景。而且感觉那时的演员似乎更真诚更投入更敬业。《南京照相馆》中除了翻译官王传君和日本摄影师,其他演员都有点出戏。刘昊然演的男一号也不是很差,但如果比起张译来说就差距明显了。女演员更差,不知说什么好。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地方方言的使用,以南京话为主,其他似乎还有上海话和安徽话,增强了代入感。
图片
王传君演的日本翻译官是成功的,他能让人记住。当年江浙地区留学日本的人很多,能靠会说日本话苟活下来,实在也是万幸。有99%的国人没有这个条件。人都有求生欲,在当时酷烈的战乱场景中,若能保全妻子苟活,汉奸不汉奸真是后话。谁也不是圣人。首都被攻陷,政府已流亡,军人放下了武器,要求老百姓这个那个的合适吗?在影片推进的过程中,日本翻译官逐步意识到了汉奸的名份被确立,也目睹了日寇的凶残,他既保全不了自己的家人,也不可能苟活。最后的挣扎而死,相对最真实,角色最成功。
我去南京时凭吊过江东门和燕子矶,并曾在燕子矶捡到一块岩块,里面嵌有弹头。水天空阔,愁云惨淡,也曾感慨过一番。我自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我也完全相信,如果生在当年的南京,也必然会是面如死灰,呆若木鸡,等待被活埋、被砍头、被投江……
但在十几年前40出头的时候,我还有点儿愤懑,那么多国军士兵放下武器,等待杀戮,为什么不抗争一下?也许还有一条活路。实际上,日本兵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贪生怕死,免不了恃强凌弱。据多方日本资料记载,当时日本兵也很害怕,毕竟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很勇猛很顽强。在屠杀过程中,他们怕有中国军人反抗,也不见得都没有武器,所以抓紧杀戮俘虏,但手段比较原始。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人一次有组织的反抗也没发生。日军当年军事素养高,有武士道精神,但也不乏新兵。比起经历了十多年内战的中国军人来说,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具有碾压式优势。但南京一战,可恨唐生智老儿,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还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势。不仅不留撤退的后路,也不疏散南京市民。到最后自己跑了,让数十万士兵和民众成为待宰的羔羊。
武汉失陷以后,武汉没有被屠城,国民党也好,日本人也好,都没有实施更多的破坏。实际上南京大屠杀是个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也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是仿效元、清对汉族反抗势力的一次威吓,也确实起到了作用。一方面是草木皆兵,破了胆,以后的长沙大火就是例证。一方面是逐渐打消了老蒋有限度抗日,冀图苟活的妄想。
图片
南京屠城无疑是日本侵略者想立一个标杆,就是抵抗者死。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群龙无首的士兵混杂在群众之中,造成广泛的急剧的花样百出的虐杀屠戮。这无疑又是国民政府的失职所致,这可是他们的首都龙兴之地啊!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经历了日俄战争,满洲事变,日本人已经自诩为亚洲老大,是最优等的人种,认为支那人是劣等的杂种,不配为人。杀戮中国人不恐惧不后怕没有负罪感。这和跟美英盟国作战,跟苏俄作战都不一样。日本电影《230高地》反映的是日俄战争,美术教师出身的日本士官还充满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拜,尤其是遭到了俄国的顽强打击后,也产生了幻灭感。要知道这是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如此国格人格之种种,让日本人早已把中国和中国人看扁了。所以杀起中国人,无心理负担,尤其是对放下武器的士兵。
在一系列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都有西方人的影子。也就是说西方人还在主持基本的公道,还有一些人道主义精神。租界和使馆区仿佛成了诺亚方舟一般。对这一点我也不好评论,只能说当年的中国人太可怜太没指望了。
国民政府的抗战,实际上一直是一种片面抗战,是军队和体制内系统的抗战,而非全民抗战。政府和民众是隔阂的,执政党是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的,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民众缺乏组织,一盘散沙。体制内军队内等级压迫严重,难以形成众志成城的合力。在战略战术的错误下,同样还有政略的失误(陈诚语)。相比较而言,非执政党的共产党,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下,深入敌后化整为零,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略。八年抗战,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力量日渐壮大,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这种战略战术是对头的,也同样是经过了内部很多怀疑以后逐渐确立的。这种战略战术,即使国民党正规军完全被消灭,也将会长期坚韧的存在,直到拖垮日军,直到国际局势的变化。
说起血债血偿,电影最后还详细展现了审判和枪毙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画面。虽然远不足以平民愤,但毕竟是聊慰人心。二战后,国共两方都对日本俘虏进行了宽大处理,几乎是各战胜国对待俘虏中最宽大的。这个也不好细分析,是老祖宗的以直报怨还是什么考虑,总之战胜国也不太硬气,实际上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摧毁日本的战争机器和意志。但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通化事件,中共领导的力量粉碎了一次日本俘虏和侨民的武装叛乱,也做了一次短时间的格杀勿论,不乏虐杀,使日本人至今耿耿于怀。所以说有时候以牙还牙,才能起到作用。
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如果看后感觉到悲愤,发出对日本人血债血偿的情绪,固然是国人正常的反应。但无疑恐怕也是对历史太隔膜了所致。情绪带来的力量是短暂的,清醒的反思才更长久。统治阶级不把民众当人,国家和民族不能形成一种先进的精神意志,悲剧就不能彻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