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电影《戏台》观后感1200字

发表于2025-07-29 11:0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影《戏台》观后感:“凤老板”不跳河行不行?

小时候在南方,年年抗洪抢险,没曾想如今北京也开始抗洪了。



趁着雨停的功夫,临时起意去看《戏台》。有些朋友看电影前会做功课,主演主创、历史背景、八卦新闻都研究一番,据说看的时候更入戏。我看电影基本上跟饿了一样,逮着什么吃什么,管饱就行。



电影故事不复杂,围绕一场大戏开展,说的是一个戏班子面对枪杆子怎么委屈求全的故事,折子还是著名的《霸王别姬》。但套用某著名导演的话,陈佩斯给观众们的绝对不是葡萄汁,是酒,有年份,有厚度。至于是二锅头还是威士忌、白兰地,那就见仁见智了。


陈佩斯71岁了,精神头再好也是老爷子了。他真的是悟透了喜剧——“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梨园行当几百年,借用“大嗓儿”(黄渤饰)的嘴来说就是有好多规矩。“角儿”画什么脸,戴什么髯口,坐哪个位子甚至吃什么喝什么,都得讲究规矩。“凤老板”吃包子没有酱瓜都不成。



“洪大帅”(姜武饰)偏偏是位目不识丁的“棒槌”,可他有枪,“一枪一个窟窿眼”,他就不讲规矩,无法无天。他就觉得卖包子的乐亭老乡“大嗓儿”唱得“忒好了”,就得让他扮楚霸王。等到好不容易演上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情节竟让他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艰辛创业史。他自己成事了,就不许楚霸王死,非让演了这么多年的老折子改戏。故事站在“洪大帅”这边看全是喜剧,换个角度站在“凤老板”这边,妥妥的悲剧。那么婉约的一位男旦,也忍不住爆了粗口“SB!”,当然电影里消音只给了口型。荒诞的情节,搞笑的桥段,大家乐完了,心情却不容易平复。



还得是陈佩斯。



城头变换大王旗,打跑洪大帅,来了蓝大帅;好好的戏和角儿,偏偏“棒槌”(洪大帅)只认“卖包子的”(大嗓儿)。电影是不是有隐喻不好瞎猜。最后片尾曲唱王安石的那首词,总感觉想说的很多。



要我说,打败威权的是另一个威权,打动无知者的只有无知。



我个人觉得这个电影的表演能打十分。不管大演员还是小角色,都演得很棒。有功夫。有些演员比如黄渤由于既往的舞台形象太成功了,原本特别容易让人出戏,但在电影里一点都不违和。再如“洪大帅”,明明能看出来姜武演得特别用力,十分夸张,但放在电影里又恰如其分。



仔细咂摸下,电影讲故事的手法也讲究。“金老板”(尹正饰)的出场持续烘托,用电影里人物带着观众一起期待,包括蒙着脑袋背进来的细节,吊足了大家胃口。说相声得“三翻四抖”,反复酝酿,为的就是“包袱”抖得响,观众叫好。一模一样的意思,而且电影用得更好。当然,看到尹正那张脸的时候我差点出戏了。


安排“大嗓儿”和“洪大帅”在戏班后台碰面,让一位唐山老乡带着另一位唐山老乡耍,用他的嘴骂洪大帅”棒槌“,这种错位营造落差的喜剧手法真是炉火纯青。大帅让老乡唱《霸王别姬》也就算了,还让改戏,非让楚霸王过江东,足够荒唐足够可笑。可这还没完,编剧没有落下“金老板”,让"金老板"及时睡醒过来,制造一出霸王见霸王的的戏,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还得是陈佩斯啊。



眼下盛夏时节,蛏子正肥,切俩胖丝瓜烧一盘,特别下饭。可再新鲜的蛏子多少也有点儿牙碜。夸了半天,我提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八成不对,请高抬贵手。



一是“压腿”和“吊嗓子”情节貌似可以调整。撩裙子,叫床这样的情节虽然安排得非常隐晦,也很搞笑;我能理解大概编剧是为了强调荒诞,要不然不会安排两次,但这种recall让人有点牙碜的感觉。瑕不掩瑜,牙碜当然不影响蛏子本身的肥美。我只是觉得这桥段跟主题的相关性好像没有那么强,受众又相对有限,可以有更高级点的编排。


二是凤老板(余少群饰)跳河我不太理解。电影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前面还特地铺垫了说“蓝大帅”喜欢男旦,隐喻可能是大帅喜欢美男。我疑问的是跳河的为什么是他?


片尾的情节是霸王别姬的两位正角儿,在忽明忽灭的灯光下演着千古绝唱。隆隆的炮声衬着婉转的唱腔,让人感伤。从故事本身来说,悲剧收尾没问题。让一个最柔弱的角色做出最悲壮的举动,是为了把悲剧的色彩抹得再浓一点?特别是背景是“蓝大帅”(徐志胜)的巨幅照片,是让大家想笑又想哭?



我没机会跟主创聊过。我只是感觉可能稍微有点生硬。纯个体感觉哈。



我认为,陈佩斯饰演的班主应该最痛苦的那一位,他的规矩,跟他的徒弟他的事业他的名望一齐在炮声中坍塌,他是班主,他应该痛苦。他说“不至于”不对,他至于。



如果换个写法,试试让凤老板这个好人,眼里容不得沙子,戏比天大的好人黑化,甚至城墙上出现“蓝大帅”和“凤老板”的“伉俪”合照。



班主最后跳了河。



如何?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聊斋兰若寺》影评1200字
  • 下一篇:《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