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最近,我去看了7月25日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待到走出电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有对日军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憎恶,有对生死存亡之际普通人苦苦挣扎的痛心,更有对以民族大义为重而无畏赴死的钦佩与感动。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躲在南京吉祥照相馆的普通市民,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发现南京人民遭遇日本侵略者非人的残暴杀戮,带出日军侵略罪行证据的底片,并由每个小人物对生存基本需的求生渴望,转向抗争的感人故事。
电影开端,便是南京市民们匆忙逃离的景象,飞机投下的炸弹将汽车掀翻,房屋炸垮,密集城区的人群炸得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象征着死亡的枪炮声在城市上空回荡,中华门外已然是一片尸横遍野,作为邮差的阿昌,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于南京城内慌忙逃窜,机缘巧合之下,邮包中掉落出来的胶卷,让前来准备枪决他的日军摄影师伊藤放他一马,并强迫他为日军冲洗照片,阿昌在吉祥照相馆中发现了躲藏的照相馆老板,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冲洗照片的技能,为照相馆老板一家和自己争取了暂时生存的机会,并为以后成功逃出南京,与日军摄影师伊藤之间建立了关系。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为作为日军翻译的王广海,是平民百姓在生死存亡中挣扎的代表,他虽是为日军做的翻译,干的是其他人视作汉奸的行为,但他也声明,民族大义看破不说破,暗中了解到照相馆实情,却不像日军如实交代,识破阿昌假扮为照相馆学徒,阿海也将此事保密。
为履行爱情的誓言,他三番五次在暗中保护自己的心上人林毓秀,即使发现了自己的心上人偷偷保护转移军人的事情,也在生命与国家利益的抉择中,冒险选择后者。
同时,这位被护送的军人也可以称之为最可敬的人。
他虽然不明白什么大道理,文化水平低,甚至在看到自己的弟弟被日军残忍杀害的照片后,几度失控,差点将照相馆实情暴露。
可是,在专门负责冲洗照片的日本人到来时,为了保护照相馆内所有人的安全,他毅然而然的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忍着身体躲在车底下被划伤的剧痛,与那位专职人员舍命相拼。以顽强的毅力杀死了日本冲影技师,让躲在照相馆里的所有人可以多延续几日的安全。
他虽来自于乡下组织起的杂牌军,可在战场上的硝烟中,他仍不减那颗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
在有惊无险的完成了日军摄影师布置的任务后,大家成功获得了两张逃离南京的通行证,再决定谁去谁留的问题上,照相馆的老金一家和林毓秀,阿昌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之间的朴素情感,礼尚往来,相互谦让,给观影者以危机中温暖的一面。
然而,日军侵略者并不因为中国人民的良实而放下屠刀,烧杀淫掠,罪大恶极的行径在南京城中无时无处的发生。
为避免南京大屠杀给日本带来国际上的不良影响,许多日本摄影师拍摄的照片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只保留了对日本国际舆论有利的照片。
同时,军国主义的虚伪面目也不仅于此,日军摄影师伊藤虽表面与冲洗照片的阿昌结为朋友关系,说给予阿昌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可却在编号上动了手脚,让把门的军士杀死拿这两张通行证编号的人员。
当他发现,通行证上的人员与实际要通行的人不符,便带领军事前往照相馆查明情况,出手拷打阿昌,翻译等人。
急情之中,暗中躲藏的老金挺身而出,大家一起合作致日军以死地,并与伊藤身上搜查出两张真正离开南京的通行证。由于打斗中失火,引起日军警觉,林毓秀与老金在更改通行证后迅速离开,而阿昌则留于照相馆中,将实情告诉伊藤,给予他心理上的重创,使他恼羞成怒,杀死阿昌。
图片
但在随后,影片最大的伏笔出现了。
身为照相馆的老板,老金自然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他深知,侵略者身上染的血可以被洗去,但大量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却不应该被人们所忘记,更兼出于清洗自己身上的罪名,他主张把纪录日军侵华罪行的底片保留,并缝入每个人的衣服中,只要有人逃出生天,就交给租界其他国的记者去曝光日本人的罪恶行径,能给日军带来舆论上的压力,同时,也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日军审判提供了铁证。
林毓秀带着老金的儿子逃出,并成功将记录日军最新的影片交到国际友人手中。
没过多久,铺天盖地的国际新闻都出现了谴责日军南京屠杀行为的责备或讨伐声,让世人了解到日军的虚伪与残暴,伊藤也在事发后自杀而亡。
这些被胶片定格的罪恶与勇气,早已超越了一张照片的重量。
它们是历史的刻度,刻下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更刻下中华儿女在生死关头的坚韧与担当。
走出影院,那些底片里的光影仍在心中灼烧——这灼烧不是仇恨的烙印,而是提醒我们:唯有铭记每一份挣扎与牺牲,守护好这份用血泪换来的真相,才能让和平的微光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吉祥照相馆的快门声早已消散,但那些关于正义与尊严的坚守,将永远在时光里显影、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