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历史争议及勿忘国耻
陈党耀
昨日,党支部组织观影《南京照相馆》,这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通过一家照相馆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挣扎与觉醒。以下是我和同志们的部分观后感:
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日军的暴行与百姓的苦难形成强烈冲击。可以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也悟到要铭记历史。影片中日军用相机记录屠杀并强迫百姓摆拍亲善照片的场景,揭露了侵略者的虚伪与残忍。
邮差阿昌(刘昊然饰演)、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饰演)、演员林毓秀(高叶饰演)等普通人在绝境中逐渐觉醒,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成为抵抗侵略的重要力量,我们看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这是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女一号高叶看着眼熟,想不起来她曾经演过的角色,一查,原来她就是电视剧《狂飙》里演大嫂的陈舒婷,黑道头目高启强(张颂文饰演)的老婆。
影片中出现的照相背景幕布(北京故宫、上海城隍庙等),象征着破碎山河下的家国情怀。即使身处绝境,百姓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永存。这种情感传递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这一代经历了自然灾害、动乱和上山下乡等各类天灾人祸,所幸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是残酷的,普通人所有的一切瞬间灰飞烟灭。
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演)的角色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他在利益与良知间徘徊,最终选择反抗并付出生命代价,这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战争一来,试问有几个是男子汉?古代花蕊夫人道: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同时,对日军摄影师的刻画也揭示了侵略者的本质,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对和平的呼唤。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让观众铭记历史,感受人性的力量和家国情怀的传承。
我观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打仗打的是经济实力,打的是钢铁粮食,谁占有钢铁粮食多,谁就势如破竹。你看那枪炮子弹,哪一样不是用钢铁做的?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钢产量存在巨大差距。据权威资料:以1937年为例,日本钢产量为580万吨,而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这一差距深刻影响了双方军事装备生产和战争潜力。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几乎为零,而日本已具备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生产飞机、坦克、军舰等先进武器。
而到了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0.0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11%。日本粗钢产量为0.84亿吨,两国差距显著,中国稳居全球第一,列强还敢欺侮中国吗?
但他们想篡改历史。国内互联网一直有个很热的话题: 如果没有美国参与二战,中国还能打赢日本吗?这个问题可笑,属歪曲历史。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支援日本,日本没有能力长期在中国打大仗。从1931年到1937年,美国对日销售的废钢数量急剧上升,最高峰时是1931年的40倍;1938年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1.25亿美元的贷款,同时还送了不少武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物资卖给日本,日本根本坚持不到1945年。
历史的真相是: 日本人在中国抢劫了财富,再向美国买资源装备,而这些装备又支撑他们在中国继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美国人就是帮凶。当初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就是因为没钱再向美国买货了,债务扛不下去,才想打美国,想把账赖了,尽管日本军国主义深知打美国凶多吉少。
实际上整个二战是中国拯救了世界,哪怕全世界该跪的都跪了,该投降的都投降了,中国依然在反抗,中国以羸弱之躯牵制了至少七成的日军部队,才让其他战场能够喘过气来。这有点扯远了。
南京照相馆的历史争议
《南京照相馆》是有原型的,电影故事取自当年爱国青年罗瑾、吴旋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相册的真实事件。但是影片上映后引发争议,部分声音质疑其“煽动仇恨”,同时遭遇恶意网暴和境外势力干扰。
真实事件:1937-1938年,南京沦陷期间,照相馆学徒罗瑾冒险加印日军暴行照片,制成相册藏匿。1940年,此相册被其同学吴旋发现并接力保存,1946年提交南京审判法庭,成为审判谷寿夫的关键证据。
1993-2015年,罗瑾、吴旋保存的相册被确认为“京字第一号证据”,2015年随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25年7月25日,《南京照相馆》上映,国内票房累计近20亿元,观影人次超5500万,豆瓣评分8.6,名列暑期档票房之首,但导演申奥及团队却遭恶意攻击。争议焦点包括影片被指“渲染血腥”“煽动仇日”,这是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否认历史、操控舆论。
2025年8月,央视等官媒发声支持《南京照相馆》,强调守护历史真相的重要性,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日本首相回避战败纪念日表态,持续淡化侵略罪行,加剧东亚历史认知冲突。(以上依据公开报道及历史档案,不包含推测或非权威信息。)
真正吓人的不是鲜血,是空白
这几天,在网上,关于《南京照相馆》的评论铺天盖地,根本看不过来,有个视频博主的发言很在理,我摘要如下:
《南京照相馆》把互联网撕成两半,一半家长说别让小孩儿看了,免得小孩吓着或“回家磨刀”;一半是网友说必须包场,让小日本血债血偿,吵到最后只剩一句潜台词:立场决定你看到的历史。
导演表示,影片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创作,旨在唤醒良知、守护历史真相。 其实,最应该买票的是日本人,影片自8月7日起陆续登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院线,后续将扩展至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地,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窗口,而日本不在《南京照相馆》海外排片表上。
二战后,美国把反纳粹拍成系列片,《辛德勒》《拯救大兵瑞恩》《帝国的毁灭》,年年有新电影。一个从没见过纳粹的中国人,听见希特勒三个字,本能反应是“恶魔”,这是宣传的效果。德国人不但不抗议,还跟着拍,甚至拍得更狠。
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一跪,膝盖落地,西德却站了起来。日本膝盖“焊”了钢板,焊到现在。广岛原子弹纪念日,首相声泪俱下,好像他们才是原子弹的唯一受害者;靖国神社一年三拜,战犯牌位擦得锃亮;日本教科书里“侵略”二字被改成“进出”,道歉比登月还难。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看此类电影,更不看有关自己那一段历史的电影,看不到就能装失忆,失忆久了就认为中国“小题大做”。
今天拍《南京照相馆》,不是为了播种仇恨,是为了把历史钉在墙上:看清楚,这是你们日本干的事;很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日本人干过什么。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关于“731”只有几行字,“南京照相馆”没有,但是有“南京大屠杀”的内容。真正吓人的不是鲜血,而是空白,德国学生必须参观集中营,而日本学生年年广岛默哀,中国孩子看抗日片却要打码。电影没有分级制度是成年人的错,但别让历史真相背锅。以史为鉴,前提是要先知道那段历史啊,否则谈什么面向未来呢?正如电影《南京照相馆》所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