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电影散场后,我与妻子撑着伞默默地走在深夜的雨幕中。初秋的晚风本该清爽,却因方才银幕上那些血腥影像而显得格外沉重。《南京照相馆》中的一个镜头——废墟傍一滩褐红的血水里堆着无数被屠杀者的头颅——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妻子突然抓紧我的手,我才发现她的掌心冰凉潮湿。我们就这样无言地走了许久,仿佛任何语言在这份沉重面前都显得轻薄。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前夜观看这部电影,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将我们拽回到那个血色的冬天。
《南京照相馆》的叙事手法颇为独特。它通过一家南京吉祥照相馆的镜头,记录下了1937年那个寒冷冬季的人间惨剧。侵华日军在这座千年古都展开了持续六周的有组织暴行。秦淮河水被鲜血染成褐红,中山门城墙下堆叠着层层尸体。日军以“百人斩”竞赛为乐,将平民捆绑成排用机枪扫射,甚至活埋、焚烧、活体解剖。据战后审判证据,超过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惨遭屠戮,两万余名妇女遭受性暴力,全城三分之一建筑被焚毁。下关江面漂浮的尸骸阻塞航道,幸存者回忆“江水三日不流”。这段民族伤痛警示我们: 和平犹如空气,失之方觉珍贵。今日之中国,已非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但历史的记忆必须永远铭刻,既为缅怀无辜罹难同胞,更为捍卫不容篡改的历史正义。
妻子在看到那些令人发指、毛骨悚然的影像时把脸埋进了我的肩膀,而我则想起了曾在纪念馆看到的那一把把实物军刀——刀刃上的缺口不知是砍在多少具肉体上留下的。
令我深思的是电影如何通过艺术手法传递这种历史疼痛。导演刻意使用了大量特写镜头——一只攥紧泥土的手、半张被血污覆盖的儿童的脸、一双因恐惧而放大的瞳孔……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拒绝让我们以安全的距离“观赏”历史,而是强迫我们与受难者面对面。音效处理也极具匠心,枪声总是突然炸响,惨叫声往往戛然而止,这种声音的断裂比持续的哀嚎更令人不安。最震撼的是电影中段长达几分钟的近乎静默的屠杀场景,只有零星的噼里啪啦燃烧声和惨叫声,这种“有声的沉默”比任何配乐都更有力量。
《南京照相馆》最触动我的,是它对“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刻画。影片里苏柳昌本是一名邮差,逃亡中躲进了吉祥照相馆,从冒用学徒身份保命,到最后冒死传递罪证底片,他骨子里的抗争精神被逐步激活。影片从独特视角切入,聚焦战争下的普通百姓,展现了他们从挣扎求生到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转变。从“保命”到“保存罪证”,这群小人物做出了每个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他们手无寸铁,却以底片作为“武器”,将日军炫耀战绩拍摄的暴行影像变成了反击日军的“子弹”。这让我想起了真实历史中的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国际友人,他们同样以普通人的身份完成了非凡的壮举。
观影后,我不断思考记忆与艺术的关系。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亲历者日渐谢幕,我们这代人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作品——书籍、电影、绘画……《南京照相馆》中的暗室场景恰如艺术与记忆关系的绝妙隐喻:历史需要被“显影”,否则就会像未曝光的底片一样永远沉寂。电影里那些“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那些照片,最终成为了战后审判的重要证据,这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正义的武器。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回望南京大屠杀有着特殊的意义。电影最后面有一个场景是那些幸存者们,在街头向战犯掷砖头,他们眼神中传递着只有彼此才懂的仇恨和痛苦。这个场景让我意识到,纪念不仅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未来。当最后一个亲历者离世后,我们如何保持这份记忆的温度?如何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理解历史的重量?《南京照相馆》给出的答案是:通过艺术创造一种“后记忆”,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历史记忆内化为道德意识。
妻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问我:“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南京市民,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令我语塞。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风月场上的戏子林毓秀不顾生死,用导具箱救了一名抗日军警,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彰显出来的精神令人由衷佩服。在困境中,人性会展现出怎样的一面?勇气与怯懦、善良与自私的界限在哪里?《南京照相馆》没有给出简单答案,而是通过复杂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反思: 纪念历史不仅是为了谴责施暴者,也是为了审视人性本身。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它没有用大量素材渲染暴力,而是通过暗示和留白让观众自行填补恐怖的细节;它也没有简单地将日本人妖魔化,而是通过个别士兵的行为渐变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使电影更具说服力。
看完电影已过去数小时,那些影像仍在我脑海中闪回。妻子已经入睡,而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突然意识到我们脚下的土地可能就浸染过鲜血。南京大屠杀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数字,而变成了可以感知的疼痛。《南京照相馆》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统计学意义上的“三十万遇难者”还原为一个个有名有姓、有故事有面孔的个体。当记忆被赋予具体形象时,遗忘就变得困难了。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警示。艺术如同那间暗室中的显影液,使模糊的历史逐渐清晰。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这些显影出来的影像不被时间漂白,确保那些呼喊不被沉默淹没。走出电影院时,妻子轻声说:“这电影应该让年轻人多来看看。”我想这就是记忆的传承——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感受为什么必须记住。
夜更深了,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在这个纪念日前夜,无数人或许同我一样,因一部电影而辗转难眠。这种不适感恰恰是健康的,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意识的觉醒。《南京照相馆》最后定格在一张未显影完全的底片上——那些模糊的轮廓既属于过去,也指向未来。而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这一岸,肩负着将这份记忆完整显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