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电影观后感
和发小去看《我本是高山》,她好几次给我递来纸巾。人生过半,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经过太多的酸甜苦辣,还是轻易被电影中的几处细节夺去眼泪。不是泪点低,是我原本就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她对信仰的坚守,对大山女孩的呵护,对教育的执着,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我本是高山》点映的时候就引发了较大争议和舆论风暴,影评人的看法比较统一,他们认为电影不尊重。一是不尊重母亲,电影把酗酒父亲的原型改为了母亲;二是不尊重女孩,电影把女孩辍学的原因由重男轻女改为女孩逛街上网;三是不尊重信仰,电影把张桂梅校长办学信仰由胸前的党徽改为对亡夫的思念。但我告诉自己,无论电影被改编成什么样子,我都会去看看,看一看多年前生活在山村里的我自己。
我不喜欢跟风评论,既不听那些连电影都没看就一哄而上的批评指责,也不认同一味地拔高赞美,因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本来就不是一个概念。至于大山里的母亲会不会酗酒家暴,逃课的女学生会不会上网打游戏,支撑张桂梅办学的动力是不是对亡夫的爱等等,我自然不会揪住不放。我尊重编导二度创作初心和对艺术的追求,赞赏饰演张桂梅的演员海清那形神合一的演技,相信良知和慈悲是判断一切是非好坏的重要尺度。
因为,我本就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这种代入感无法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