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观后感
实验三小 三(1)班 李梓萌
在寒冬的一个周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音乐课》,影片叙述的是梦想成为竹笛演奏家的主人公周鸣毕业后,分配到了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那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音乐课形同虚设,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为了回到城市,周鸣想通过开设竹笛课获得调任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与学生们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他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和追求,决定扎根乡村、坚守音乐教育的感人故事。片中老师对事业的坚守、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师生们理想的最终实现,一幕幕画面给人温暖、充满力量。
《音乐课》恰似一股清流。没有大场面、没有大制作,有的只是青山绿水、动听的旋律,电影里的绿色田间,清澈小溪,一幅幅绚丽的乡村多彩画卷,非常唯美,配上动听的音乐,整个人都沉浸在其中了,让人震撼不已。
《音乐课》里,周鸣老师在乡村音乐教育基础严重匮乏情况下,成立竹笛兴趣班,结合当地畲族“以竹为生”的特点,悉心教导孩子们学笛、制笛,坚持多年,一步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音乐才能。
通过观看影片,我触摸到了坚持、坚守的温暖。有老师对学生的默默付出,亦有学生对老师的依恋深爱;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在一个如此贫困、教学设施落后、音乐基础匮乏的山村小学,年轻的音乐老师依靠音乐的磅礴力量,做到了坚守理想、坚持事业、艰辛付出,教会孩子们竹笛知识、为孩子们传递音乐力量;我体会到了乡村、乡村教育、乡村老师的不易。山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期待、老师对学生成才的不懈努力。
《音乐课》,如一段小桥流水、温婉平淡的竹笛曲子,超凡脱俗地演绎了追求理想的快乐,书写了梦想成真的幸福。
音乐的阳光照耀着坚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