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戴依净 广播台 责编
“胜子,让大伙吃甘蔗吧。”靳副连长说的最后的一句话,让我眼中积攒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心疼、困惑、痛苦,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电影没有给敌人任何一个直接的镜头,但战士们的伤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争的残酷。“中国大米”和“压缩饼子”的镜头反复出现,给电影蒙上了另一层灰色的色调。“为什么呢?”我看不清屏幕,也看不清原因,只剩泪水与战士们的鲜血同频流下。
“我希望留下你这门炮”,“妈,我像爹吗”前者是打仗前,三喜连长说的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肺腑。靳副连长牺牲后,他的儿子不知不觉间,出乎镜头内外所有人的意料,戴上军帽,拿着武器,成为了他的父亲。血脉在沉默中延续,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战士的影子。和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不同,“讨喜”的角色并没有存活到结局,反而在战争中,因不同的原因失去了性命。这种落差感,带给我们更强的冲击力。
亲情与爱情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线,三喜和秀的爱情,三喜母亲对三位孩子去世的伤感之情,雷军长失去独子的震撼与悲伤之情,以及柱子说:“我是轻伤”与双腿截肢的强烈对比,都让我们为之落泪。
电影即将结束之时,除了屏幕前的声音,抽咽声也此起彼伏,人性、沉浸、感动,透过一场电影,我有了很深的收获。
如果问我,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画面。我会说是靳副连长的儿子带上勋章,是军长给爱人写信,是秀和母亲推托一碗面条,是柱子爸爸的失声痛哭。这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封有声音、有色彩的家书。在家里,有无数个人保护着我们。
这两个多小时的观影时光,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难以忘记的片段。我想起了那次去旅顺日俄监狱的实践调查,它们与电影一样,带来的震撼与影响经久不息。
听着毛老师的讲话,我在心中模糊地设想着,以后我成为了老师,也要带学生们看红色电影,学红色历史,教他们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