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400字

《墙头记》观后感450字

发表于2025-05-14 10:1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墙头记》观后感

李明水

《墙头记》是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之一,后来被改编成了多种戏剧演出,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意思都是一样的。

《墙头记》的故事梗概:张木匠的妻子早亡,他独自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大乖从小学做生意,后来发了财,但为人自私贪婪;次子二乖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嫁妆,他们吃喝不尽,但也不愿奉养父亲。两个儿子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但因月份有大小,兄弟俩常发生争执。一日,大乖送父到二乖家,二乖夫妇恼于大乖占便宜,装聋作哑不开门。大乖又不愿将父亲再带回家,逼着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自己则躲走了。张木匠在墙头冻而昏迷,被老友王银匠救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富于正义感,他决定利用二子贪财如命的本性,让他们养活老父。王银匠到大乖、二乖家以要账为名,假说张木匠早年私蓄银稞,暗藏防老。二子听后又惊又喜,争相奉养老父,一场“争爹战”开始。最后,张木匠提出仍“照章”办事,以半月为期轮流养老,这场“争爹战”才告结束。

两年后,张木匠因不愿在欺骗中生活,抑郁而死。临终前,他留下“看见那堵墙,想起王银匠”的话。二子以为王银匠知道银子下落,争相请他主持葬礼并询问银子下落。王银匠骗他们说银子藏于墙下,二子刨墙,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墙头记》是聊斋俚曲,其中的故事就很有可能有所演绎。该俚曲中的张木匠、王银匠、大乖和二乖及其他们的妻子,所做的这些事情也不能全信。王银匠用的这个办法虽然保住了张木匠的衣食无忧,但是张木匠因不愿在欺骗中生活,两年后抑郁而死。也就是说王银匠并没解决两个儿子的思想认识问题,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赡养老爹,而是为了想象中的钱财而在“争爹”,这就是人性。

《墙头记》也能古为今用,同时也是可以改进的。例如有的老人就是不把自己的钱财情况过早的告诉子女,直到最后才用遗产的形式转到子女的手中。相反,如果及早给了子女,就有可能无人赡养甚至是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返回观后感4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上甘岭》观后感45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