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观后感
今天下午欣赏了一部电影《赎罪》。导演通过叙事手法,让观众亲身体验了布兰妮终生背负的愧疚感——即使通过文学创作赋予恋人圆满结局,也无法改变他们已经逝去的事实。尤其是最后采访的那一段对话,让人由“窗边拥吻的美好“一下子又掉进了冰窟。观后久久不能平静。查看了网友们的观后感:大家看到的大多是爱情的坚贞和命运无情的嘲弄。
我想到的是“魔幻的爱”:爱的负能量是在不经意间让人迷失心智,陷入情感的泥沼而难以脱身。布兰妮只因在十三岁时懵懂的爱上佣人的儿子罗比,青春期的嫉妒让她对罗比与姐姐的暧昧产生过度的幻想,也许布兰妮在那个不懂爱的年纪,萌生了爱,又爱而不得,于是有了厌恶、报复的冲动,最终促使她作伪证、再加家族成员阶级偏见的多重作用,最终将罗比送进了监狱。
爱的正能量又如神奇的魔法一般,罗比因为爱选择去战场争取减刑早日与心爱的人见面,战争的现场犹如屠宰场,但他心中有爱有梦。他一直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勇敢地追寻那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生的欲念。当罗比在临死前一直喃喃重复"我会回去,找你,爱你,娶你,然后挺起胸膛生活。"这是怎样的忠贞不渝啊。
我还想到的是“遗憾的恨”。十三岁的布兰妮执意要举证将罗比送进监狱,是因为恨吧。逐渐长大,她开始明白自己当初做伪证的行为是多么愚蠢,应该也是在恨自己当初的错误决定吧。布兰妮的赎罪之路充满自我惩罚的意味,悔不当初又有何用?她放弃剑桥学业成为战地护士,通过照料伤员来缓解负罪感;她终身未婚,将余生奉献给写作《赎罪》这部忏悔录。影片通过布兰妮的经历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错误造成的伤害无法弥补时,赎罪是否还有意义?一失足成千古恨啦。
爱恨一念间,没有谁的人生没有遗憾。不论是爱还是恨,都请多一份审慎与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