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观后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悬疑侦探小说,我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东野圭吾通过书信体和多视角叙述,把读者一步步引入谜局,不靠复杂的诡计,而是通过人物心理的交错来制造张力。读的时候我深深代入其中,感受到它既是一个案件的故事,又是在探讨更深的人性问题。
最让我震撼的是核心主题:人的恶意有时候是毫无理由的。野野口修并不是完全失败的人,他有能力、能当老师,却因为和作家日高的比较而不断否定自己。嫉妒和自卑让他把一切归结到对方身上,最终演化成毁灭性的恨意。他甚至要抹黑日高的品格,玷污他作品的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有些恶意并不是因为对方做错了什么,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扭曲与不平衡。
加贺警官在故事中是非常特别的存在。他不仅仅是推动剧情的侦探,更像是真相执念的象征。他不断追问,不轻易放过任何细节,即使面对那种无法合理化的恶意,他也要努力揭开。加贺的坚持让我想到:面对恶意时,人类或许无法彻底理解,但至少可以选择不放弃寻找真相。
这种“无缘无故的恶意”让我联想到现实,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很多时候,一个话题只是个容器,人们把情绪和立场倒进去,就形成了对立和压迫。善意的一方可能被群体舆论抹黑,而更极端的声音因为迎合了大众的价值观,反而被视为正确。这种畸形的网络风气让我觉得很窒息,正如小说里揭露的人心黑暗。
我也想到了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学法律的朋友,他在交流中表现出近乎傲慢的自信,从不怀疑自己,缺少同理心。这样的人其实无法承受世界的复杂和多元,只会固执地站在自以为正确的立场上。这让我联想到野野口,他的恶意正是来自于拒绝怀疑自己、拒绝面对内心脆弱。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宁愿累一点,也要保持怀疑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相。
对我来说,《恶意》不仅仅是一部悬疑小说,更是一面镜子,让我在故事之外看到了现实中的恶意与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