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500字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500字

发表于2024-06-01 12:56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1999年上映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湖南西部山区中父子两代乡邮员的故事。影片情节没有强烈的起伏转折,也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以一种散文诗意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父子间的互动,通过两人职业交接、共走邮路这一主线串起了父子两代人的人生历程,并实现父子的和解。

作为一部那个时代少有的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电影作品,《那山那人那狗》其实是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中父子关系的写照。两代乡邮员“子承父业”式的职业传承,记录下的是当时流行于中国事业单位或国企中的子女顶替制度,也为开始于八十年代的人事制度改革埋下了伏笔。而影片中父子矛盾的化解和父子感情的加深,则是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转变的缩影,也隐喻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

图片霍建起曾在《<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中写“《那山那人那狗》依然带有一定的唯美色彩。山是绿色的,是运动的。随着道路的延伸,随着情节的推进,美也在延伸着,变化着。”是的,影片诗意化的唯美氛围很大程度上与景物映衬分不开,青翠稻田,饱经风霜的石拱桥,或是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等景物都成为情语表达的意象媒介,这些意象的积聚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表意空间和情感厚度。

“邮递员“其实是个极富意味的意象,邮递员是乡村心灵与情感的纽带,开始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也掺杂着对于山村情感的怀疑,然而这风尘仆仆的一路,见识了无数乡民们质朴热切而又良善的灵魂,儿子终于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味,也体会到了这一职业承载的意义。

当然,这部影片太理想化,真实乡村生活不是这样的,导演掩盖了那些阴暗,只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电影制作的不错,是好电影。引人深思,导人向善。

来自电影的话

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人的心要比走路的脚还要累。

山里人生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

俗话说,路在嘴巴上。

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返回观后感5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500字
  • 下一篇:美国电影《偷窥者》影评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