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电影观后感
①能永葆初心的人是幸福的,能找回初心的人是幸运的
影片主人公韩明在年轻时也像吕玲玲检察官一样,坚定地捍卫公正,但当下的他变得更加圆滑甚至是窝囊了。
也许是养家的负担,也许是现实的打击,也许是对未来的焦虑,面对手头的这些案子时,韩明多少有点儿力不从心,他根据相似案例的判决以及自身对规则的思考,想尽可能以一种缓和的方式早早结束案子,同时期望着挂职能转正。
直到张贵生上访路上出了车祸,他才逐渐找回最初的自己。
不光是韩明,这三件事中都有人自我迷茫怀疑过:儿子见义勇为制止霸凌,坚持不道歉,结果却被霸凌者报复,母亲为了替儿子讨公道不小心推伤了对方家长,结果被拘留,母子俩开始怀疑是不是做错了;张贵生在公交车上制止猥亵,结果因为打伤不法分子被判故意伤害,女儿坚持让父亲去上访却遭飞来横祸,痛失父母,决定再也不去上访讨公道了;王永强一家被逼到走投无路,失手杀了暴徒,可是他们从不上诉,妻子无助到被恶人逼跳楼……
只有吕玲玲,她是一个理想的角色,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从不向恶势力屈服,还帮助韩明找回了初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韩明的经历,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能做到像吕检察官那样的,这世上又有多少人呢?
②印象最深的一幕
张贵生被撞那一幕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起初还在因为韩明夫妻二人在车上的表现被逗笑,结果突然切换了这一个场景,相信看的人大多会感到震惊,甚至倒吸一口凉气。
这段场景把观众的喜怒哀惧多种情感都调动了起来,我们会因前期二人的喜剧表现高兴,会为张贵生的遭遇感到愤懑不平,会对女儿抱着血淋淋的摩托车头盔和一叠上诉纸感到同情悲伤,会对见义勇为的好人为了讨个公道却遭遇命运如此对待感到恐惧,会为是否要坚持心中的道义感到茫然……这一情节的设定把冲突推向高潮。
③对现状的折射
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王永强的案子,施暴者都有个共同点——“我爸是李刚”。
他们仗着自己有后台,无视规则为所欲为,而弱者害怕报复忍气吞声,旁人怕受牵连不敢伸出援手,执法者为尽快结案无视其中问题,以及还有历来案件的惯性阻力(隐形力量但威力不小),最终导致好人为自保付出的代价更大。
这些情况在现实当中都是存在的,好的影片正在为现实发声:“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代价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律是具有滞后性的,一旦这条规则出现已经表示有人受到了伤害,但因为恶人对规则的挑衅、钻规则的漏洞,执法者的渎职行为,免不了重蹈覆辙的结果出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