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观后感
(一)昨晚观看了中戏表演系教师演出的《红白喜事》(201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演出,郝戎导演)。现实主义的剧本,写实手法的导演,用真情实感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全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激情饱满。是近来难得的话剧演出。戏时长3:40分(含休息),观众从始到终,情绪热烈,时时传出称赞的掌声。中戏此举,对表演老师的业务提高太有益处了,赞!
(二)话剧艺术需要演员的表演征服观众。表演老师演出,能不能征服观众,尤其重要。中戏表演系的青年老师们用他(她)们的舞台实践征服了观众,为他们的学生做出了榜样。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内心到外形入手,达到形神秘兼备,性格鲜明。《红》剧中人物众多,但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看到了创造。
(三)从总体把握上看,《红》剧所反映的深刻内含和层次的挖掘上,我以为还有可探讨的地方。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像一个“幽灵”,在我们的上空飘浮,生活进入了现代,意识却有很多跟不上的地方。因此,此剧在社会批判上的力度,演出中强调突出不足,儿女情长,不可少,但它后面的东西也同样不可少。
(四)奶奶及好多人物身上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应该加强。家长制的苦难让中国人受了多少罪?人物和事件所反映的冲突应该更深入地挖掘。记得此剧第一次演出时,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人物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的现实。戏太长,这是大有删节的可能,过多的细节和过程,占用了演出时间。导演要能“忍痛割爱”。
(五)布景上,我以为很生活,有特点。但在正屋门和软景的关系上不够精细,破坏虚实的和谐,不理想。台上流水,观众新奇,但并不是压水式的流法。小的不真实反倒不好了。尽管演出中还有不少可推敲的地方,但它仍然是当今一场高水平的演出。
(六)创作者对此剧的社会意义和应当引发观众思考的地方,还要加强。此剧并非仅仅是“热闹”而已。这一点我感觉老师们还要努力。热闹中,应该让观众想点什么。恕我直言了。对了,方言的处理我最不喜欢,时时让我感觉“外国人在说中国话”,河北话不时冒出南方音,影响观剧效果,不如不说,说就要说到家。
(七)红梅,看了你的演出,为你高兴,祝贺!同时建议你对此人物再挖掘深入,你已经突出了她的善良、温馨、有思想,有痛爱,爱憎鲜明。但她还有几点是不可少的:一家之长(对热闹婚事及其他人物),老党员,老革命,她一出现,其他人的态度要敬畏,她的说一不二等还需要加强。供你参考。她身上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