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观后感
今年的“3·15”晚会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展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揭示了市场经营中不法商家的人性之恶。
一是母婴产品“翻新”乱象。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用残次料翻新卫生巾,生产环境肮脏不堪。这类产品直接接触人体敏感部位,极易引发妇科疾病。而其注册资本从100万元“骤减”至1万元,已然暴露出其逃避责任的意图;二是一次性内裤“伪卫生”。商丘市多家企业,如:欧诗罗兰、浪莎代工厂等生产的一次性内裤,工人徒手操作且未灭菌,包装却标注“EO灭菌”“纯棉材质”,实际使用涤纶甚至喷有毒“枪水”去污;三是维修刺客“啄木鸟”。重庆“啄木鸟”维修公司故意夸大故障、虚构维修项目,如:“开水龙头收费100元”等。其合同纠纷频发,却仍控制百余家企业,凸显行业垄断与维权困难;四是保水虾仁“注水增重”。湛江“尚方舟”、连云港“渔趣多”等商家违规添加保水剂,虾仁磷酸盐超标,包冰增重后解冻缩水70%,虽因环保问题被罚,却屡教不改;五是电子签“高利贷陷阱”。“砍头息”与隐身放贷人“借贷宝”关联公司“人人行”科技,通过电子合同隐藏高利贷条款,使借贷者陷入债务泥潭;六是信息黑洞“偷隐私”。“爬虫技术”沦为犯罪工具,“云企智能”、“绿信科技”等公司用“爬虫”软件偷取用户手机号、微信信息,甚至监控同行的直播间数据,使隐私泄露形成产业链;七是骚扰电话“AI化”。“智优擎”等公司利用AI外呼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通过虚拟号段规避拦截。消费者每天接到的推销、诈骗电话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八是手机抽奖“沉默敛财”。黑心平台利用用户“沉没成本”心理,以虚假抽奖链接诱导消费,日“流水”竟高达20亿元;九是非标电线电缆。五金市场隐形“炸弹”劣质电线电缆,极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作为市场监管的一份子,我深刻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之重,需要加倍学习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增长本领、强化监管。今年以来,康巴什区市场局每周固定安排一天作为集中学习日,邀请相关专家、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培训,开启了“打铁自身硬”的市场监管能力提升模式,保护老百姓的权益不受侵害是市场监管人的天职。
此外,晚会还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消费者的权益和感受,否则,无法长久。
“3·15”晚会不仅警醒我们要时刻关注消费者权益,更激发了我们从细监管、从严执法的决心,相信康巴什区的消费环境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