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500字

《地下》观后感500字

发表于2025-07-02 10:3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地下》观后感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95年的《地下》以其癫狂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为解体中的南斯拉夫谱写了一曲荒诞的挽歌。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当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再次将中东拖入战争漩涡,这部巴尔干半岛的政治寓言竟显现出惊人的当代性。影片中那个被谎言豢养的地下世界、永无止境的暴力循环,以及身份认同的错乱,恰如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近期中东冲突的深层结构。

1941年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马可和他的好友黑仔加入抵抗组织。在一次行动中,马可将黑仔及其怀孕的妻子娜塔莉娅,还有一群各色人等藏进自家地下室避难。不久后,马可对外宣称黑仔已死,自己则周旋于娜塔莉娅和犹太女演员之间,同时暗中与德军合作牟利。

战争结束后,马可成为铁托政府的红人。他继续让地下室的人们相信战争仍在持续,利用他们在地下兵工厂生产武器,并将这些武器贩卖到国外致富。黑仔的儿子尤拉在地下长大,通过观看马可伪造的新闻片认识世界。一场荒诞的地下婚礼上,人们在枪声中狂欢,而不知情的黑仔仍在策划"抵抗运动"。

当地下室的供水系统被意外破坏,黑仔带领众人突围,却发现来到了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时期。误以为战争仍在继续的黑仔,组织起队伍投入新的战斗。马可则带着娜塔莉娅逃亡,最终被自己当年铸造的大炮炸死。黑仔发现真相后悲愤交加,在一场超现实的婚礼庆典中,所有死者复活欢聚,而漂浮的河岸孤岛成为这个消失国度最后的象征。

影片中马可精心打造的地下牢笼,在今日已演变为更隐蔽的信息牢笼。就像地下室居民通过伪造的新闻片相信战争持续一样,当代社交媒体算法正在巴以双方构建截然不同的"现实"。以色列的"铁穹"叙事与哈马斯的"抵抗"话语,都在制造各自版本的地下室。

影片最后燃烧的教堂与欢庆的人群,恰如当下中东的悖论:最炽烈的仇恨往往诞生于最相似的行为逻辑。或许库斯图里卡想说的是,唯有先识破自己所在的"地下室",才能停止这场轮回。
返回观后感5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鱿鱼游戏》观后感500字
  • 下一篇:《觉醒年代》电影观后感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