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电影观后感:当恶意在指尖蔓延
深夜刷完《恶意》,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得我眼眶发烫。
原以为不过是部揭露网络暴力的电影,却像撕开了生活里最血淋淋的伤疤 —— 那些藏在点赞、评论和转发背后的恶意,原来真的能变成杀人的凶器。
电影开场就攥紧了我的心。
抗癌网红静静和护士李悦坠楼的雨夜,潮湿的霓虹在积水里碎成光斑,救护车的鸣笛声穿透屏幕刺进耳膜。
我攥着抱枕的手指都泛了白,却没想到这场悲剧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灾难在网络世界里轰然炸响。
尤茜崩溃的指控视频像病毒般扩散时,我想起去年刷到的某个社会新闻 —— 评论区里密密麻麻的 “恶毒母亲”“早该去死”,明明连事情全貌都没看清。
自媒体们举着镜头围追堵截的样子,和现实里那些蹲守在当事人家门口的记者别无二致。
李悦被扒出的生活照里,她叼着烟笑靥如花,可谁会在意照片背后,也许是她结束夜班后唯一的放松时刻?
键盘侠们迫不及待地挥舞着道德大棒,把一个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钉在舆论的十字架上,就像当初对着那个染粉色头发的女孩,骂她 “不正经”“勾引男人”,直到她再也承受不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剧情反转时,我对着屏幕冷笑出声。
道歉声明轻飘飘划过热搜榜单,就像往深不见底的伤口撒了把盐。
那些当初骂得最凶的人,早已转战下一个热点战场。
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话:“现在的网友啊,连等一个真相的耐心都没有,却有给陌生人定罪的热情。”
当尤茜也被舆论反噬,我想起武汉那位穿高跟鞋接孩子被网暴的妈妈。
失去至亲的痛苦还未消散,却要被千万人用键盘凌迟。
深夜刷到她坠楼的新闻时,我盯着手机屏幕,半天没反应过来 —— 原来语言真的可以杀人,那些藏在屏幕后的恶意,像无形的绳索,能把人一点点拖向深渊。
叶攀这个角色看得我揪心。
她举着相机追逐热点时的样子,多像我们每个人刷手机的模样?
那些为了流量断章取义的报道,和我们随手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
关掉电影后,我翻了翻自己的社交账号,突然发现曾经那些 “吃瓜” 的评论,或许也在不经意间成了伤人的箭。
窗外的月光慢慢爬上窗台,我却睡不着了。
这个被屏幕包围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下次敲下评论前,我想我会多等一等,多想一想 —— 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随手扔下的石头,会不会在某个角落,掀起一场足以吞噬生命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