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浴血奋战》观后感
2025 年 10 月 2 日,走进影院观看《志愿军 - 浴血奋战》。此前两部《志愿军》系列,已让我深切触摸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底色,也读懂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崛起的精神脊梁,正因这份触动,我始终好奇:作为系列第三部,它会如何续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着这份期待与疑问,我早已满心迫切。
影片以“双主线并行” 的叙事,将那段 “边打边谈” 的特殊历史具象化:一条聚焦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每一次交锋都是外交智慧与民族立场的博弈;另一条围绕战场上的顽强鏖战,每一场冲锋都是生命与信仰的较量。故事背景精准锚定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直至联合国军签署停战协议的关键阶段,完整呈现了中国志愿军“以打促谈”的战略韧性。
片中诸多细节,至今想来仍令人心头震颤。谈判初期,我方代表团精心摆放的和平鸽,被敌军降落的直升机吹散,这个镜头像一句无声的旁白,直白揭示“和平从非一蹴而就”。随后的情节更让这份“不易”愈发沉重:镜头缓缓道出“带血的和平鸽”背后的故事;松骨峰战役的幸存英雄孙醒,在中立区竟遭美军冷枪杀害;无数战士在美军化学毒气弹下倒下,而对方更公然违背国际法使用细菌弹;中立区内,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从未停歇,林月如同志却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病逝在朝鲜的土地上;负责安保的姚排长,来不及留下一张照片,始终恪守中立区“不得开枪”的协议,最终倒在美军暗杀手的枪口下。这些细节与美军践踏规则、背信弃义的行径形成尖锐对比,更显其霸权逻辑下的渺小与卑劣。
影片结尾的镜头,成了最戳心的泪点:当从朝鲜故土运回的志愿军骸骨缓缓出现。那一刻突然读懂:志愿军当年的浴血奋战,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代做盾牌,代表着一个觉醒的民族不再卑躬屈膝,而是挺起脊梁向侵略者发起反击,和平从不是求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有让对手真正感受到代价,谈判桌前才有平等对话的可能,。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警示:和平从非与生俱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永不能忘。唯有国家富强、军事过硬,人民才能真正远离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