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 Thehelp》观后感
《The help》以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美国黑佣与白人之间的故事,其间最为凸显的即为“阶级”;白人男子的地位至高无上,黑人女孩一出生便注定为女佣。而作为家庭主妇的白人女性也是瞧不起黑佣的,认为她们不干净,向州长提议,号召白人家庭为黑佣们修建独立厕所,以避免受她们传染而得病。暴风天气下,女仆米妮因害怕闪电和大雨,在女主人家里上了个厕所,便惨遭开除……
但这一切,也不是没有由头的。利欲熏心的西方殖民者,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将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强的黑人作为猎奴的对象,将其作为货物锁在船的底舱,到达目的地后再拿出来作为拍品拍卖。
迄今世界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也深深地烙下了“阶级”的痕迹,它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看似公平,但这种公平缺也只能存于同阶级而言,若奴隶主打伤自由民的眼睛只需支付一定数量的银子,而奴隶的话则不需负任何责任;若是奴隶打了自由民,则要惨遭割耳之刑……不止古巴比伦,中国古代等级秩序也十分森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无数世人,挤破头也硬要入仕,饱读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烂熟于胸,摇头晃脑,故作姿态;即使无才,砸钱也要做个捐生,融入其中;街坊人家有孩子中举,四处但凡有丝毫沾边的,犹如潮水般,拎着自家的鸡鸭,涌入他家......
如上种种,无不体现出“阶级”二字,但在《The help》之中,虽也处于如此情形下,黑人女佣产子不久,便要骨肉分离,去照顾白人家的孩子。痛心离开自家孩子,心中却不怀憎恶,仍持一颗善良之心,丝毫不减对白人孩子的爱,教会她们善良,勇敢和自信。史基特因没有男生邀请参加舞会,躲在柳树下伤心,康斯坦丁找到她并安慰开导她,“希望你别再自卑了,那样才丑,丑陋会吞噬内心,恶毒又伤人,像那些男生......”也正是这种善良和爱,让白人女孩们觉得她们才是“实质上的母亲”,更值得她们去依赖。
她们或许出身卑微,在他人眼里或许低贱,但她们仍积极乐观,用辛勤换取自己的快乐,拥有自己虔诚的信念,贡献自己薄弱的力量并将其凝聚起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他们或许出身高贵或占有种族优势,但他们并不随波逐流,仍保持美好和本真,善待他人,给予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出身,我们不可以选择,但做怎样的自我是我们自己的抉择,有些人行路匆匆,不觉便遗失了那份最美好—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