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观后感
——浅谈审计行业
导师的评语:
“恕我直言,我很遗憾的说,这篇真不怎么样!开头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中间大段都是别人的思想和文字;最后部分的类比,也没说清楚。”“不用找太多理由,建议你好好思考一下,争取做一些自己看得过去的作品出来。”
我的理由:
“老师指出的,的确是我的问题所在。已经好久没有正式的写点东西了,所以就会拿一个引子做开头,然后进入主题,但是这样也可能会导致很烦琐和主题无关。中间的部分要介绍下剧情,可能是受了很多他人看法影响。最后的类比只能说是突发奇想,写完后再看的确有牵强附会之感”
我的思考:
导师的意见十分诚恳和直率,一针见血点出我的问题。自我反思一下,这篇文章的确是有粗制滥造的嫌疑,完成任务的要求。核心思想的确很难说完全是我自己本人的,包括最后的类比如果不是偶发灵感,还真编不下去。
那么读后感该怎么写呢?没有查过相关资料和研究,但是凭借着以往的记忆来看,读后感是要围绕着你所读的书籍、影视作品等,从中获得的启发、得到的思想。那么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什么呢?半年前的事情,让我回忆起来的确有点麻烦。至于电影本身?我可能并没有带着critical的眼光去看待,可能是当做社交的一种延伸。如果不是契机,我可能根本不会接触这部电影。关键是看完了给我并没有太深的感悟,可能是觉得讲的故事算是司空见惯?一些情节的设置让“阅片无数”的我表示“哦,接下来估计就是这个情节了”。
这篇文章的核心缺陷可能就在于,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没有从这部电影中提取到足够的idea以至于形成一篇essay。那么文中的开头的引子、和中间突如其来对“标签化”的批判,都是缺少核心逻辑的体现——碎片化阅读带来不良习惯,想到哪写到哪。至于最后的审计行业和男一男二关系类比,确实有穿凿附会的嫌疑,因为不是那么贴切。既然我可以由这个产生联想,那么我自然也能从别的电影等作品中产生相似的联想,问题在于两者的可比性并不是唯一相关。
怎么改呢?可能好一点的方法就是,不写没有给我带来体悟的东西 or 加强知识的摄取以有充沛的储备能产生唯一联想。谨以此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