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
昨天公司组织去看了一场电影,是管虎的《八佰》,观影前就在想,这大概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电影,但是为什么要叫八佰,而不是八百?
后来才知道,最早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古时候军队编制,十人为“什”,是一队;百人为“佰”,百夫长就是管这个阵营。
先来看电影的背景,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1937年10月底,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官兵独自留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参战方兵力:国军80万人,日本20万人,伤亡情况,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战争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意义是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日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能抵抗这么久,而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会牵制淞沪战场的同时,会在杭州湾金山卫开始登陆作战。
扯远了。
回归正题。
这篇电影大部分是以“逃兵”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展现的,王千源(右边)和欧豪(左边)是我觉得很有血性的两个人,欧豪一开始是一个没有开过枪的人,面对这样的战争,也怯战了,悄悄从地下河游到对面日军不敢侵犯的租界,却碰巧目睹日本敢死队偷游进来偷袭,一面是偷偷游走,一面是去偷袭的日军,最后还是忍不住给国军通风报信,但快要游到对岸租届时,面对老百姓的欢呼称赞,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四行仓库,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士兵的内心真实写照,想被发现,想被认可。
而姜武饰演的角色,大篇幅都是一个“怂包”,虽然号称跟过张大帅,但也是一个逃兵的角色,直到影片后面,等经历过“人肉炸弹”,士兵倒地喊他补位而不是救他等一系列的情节,最后也激发了内心的抗战情怀。
影片开始,对岸的老百姓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战,几十万国军都撤退了,区区几百人守在四行仓库算的上什么。而且租界是安全的,日本人不会打过来,直到目睹人肉炸弹,誓死护旗等一系列行为,内心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
记得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靠他们几百人抗日是不够的,抗日要靠背后的四万万中国人,我们就是要唤醒他们,让他们看到国军还有希望。
如果全中国人都如此,也不会有八年抗战。
“八百壮士”撑着,不光是为了九国会议,也是为了让南岸租界的人相信中国军人可以撑下去。我们虽然曾经被打败 但从未被征服,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华魂。
最后说一些别的东西,参战的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军械是德国进口装备,当时有从江西大余的钨矿调用大量钨矿等资源去置换德国的军械,江西大余钨矿算的上国企,繁荣了很久,我爷爷就在那里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