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观后感
电影《爱情神话》,好久没看到一部如此生活化的电影,虽说是“爱情神话”,但从电影中似乎看到的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牵绊,而爱情,无非是牵绊的一种罢了。在我过去的观念里,一直认为亲情最大,其次爱情,然后再是友情。但友情是个潜力股,友情也可升级成亲情,就如老邬和白老师,而这种和亲情齐肩的友情,可能甚至超越了亲情。比起爱情,我看到的更多是友情。
可能是刚看完《又见奈良》,身边又坐着老友的原因,我看着特别孤独,特别难受。总觉得是一张沙发聚拢了一帮人,爱情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人和人在一起就只是陪伴。结合最近看美剧的心态变化,我对爱情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有激情的时候热爱一把,忙了烦了厌倦了就放手,他们追逐着古典的罗曼蒂克,我却盯着意义的流水线,电影是好电影,我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不同罢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女性主义方面确实描绘的非常不错,人物塑造也非常厉害,作为很好的学习例子,想分析一下。李小姐是事业有成的广告人,和外国丈夫离异,独自带着女儿,有个爱抱怨的母亲。是坚强知性的女人,事业有成,生活得当,令人喜欢的女性。克罗利亚的丈夫跑了,独自学画,有钱貌美,生活很自在。蓓蓓出轨和白老师离婚,控制欲强,看似是片子里较弱的女性形象。
小女孩也是活泼大方成熟老练的,我真的恨透了不太聪明的女主角,太喜欢这样的角色安排了,希望所有角色都像个人,平时看的人一个比一个精明,遇到的坑一个比一个多,电影不是纯粹的童话故事啊,这怎么能有代入感。不难看出三位女性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不是吃亏的形象,是掌握主动权的推动者。查了资料才发现导演是两十多岁的女性,写的真灵,真的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开始有了一个转变,一个面向年轻人的转变。
还有它的地域特色。我看到了王安忆的上海,但是更年轻些,更包容些,中西混搅着,物质条件上去了,小市民的那种刻画便少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点“洋气”的日常生活,有趣,有生活气。很有意思的电影,细微描画出上海中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强情节,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既文艺浪漫又市井烟火,既诗歌绘画又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像老白形容的自己“是立体的”。
老白一边画画写诗,一边烧得一手好菜带得一手好娃。李小姐一边看话剧看到流眼泪,一边住着略显拥挤的房子、跟老妈拌嘴皮子、考虑女儿的上学问题。老乌一边喝着咖啡谈他的欧洲艳遇,一边逛生活百货、被城管喝斥不准路边停车。中年男女的爱情,可以既坦荡又迂回,既大胆又畏惧,既扎根在生活的现实里,又忍不住向远方的神话伸出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