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与军舰》观后感
联系这门课程的大纲,我观看《猪与军舰》后的感受是:
在课程分析的电影由二战前夕向战后过渡的这一阶段,对日本专题的引入补充了一个迥异于欧洲视角,同时也距离我们更近的方向。然而,虽然日本与二战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两位日本电影界的大师——黑泽明与小津安二郎——都并没有将战争与战后社会作为呈现的焦点。这样说当然不严谨:黑泽明有《我对青春无悔》,小津有《秋刀鱼之味》,无论如何,二战始终是日本电影中难以抹去的一抹暗色;但就后世评价而言,这两位导演所为人称道的更多还是其个人风格——黑泽明对人性的探讨、对动作片、西部片的探索与开发;小津对家庭伦理的关照与对日本传统文化美德的讴歌。黑泽和小津的伟大之处无需赘言,可是仅仅介绍二位的电影,多少有憾于课程名中“文化与社会”之义。在这种前提下,今村昌平的影片被补充进来,便是水到渠成的“最后一块拼图”了。
就《猪与军舰》对社会底层现状那直率、坦诚、几乎是挑衅性的呈现,我终于真正理解了战后日本与占领国之间形成的微妙的共生关系。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正义与非正义的阵营在捉襟见肘的现实生活面前模糊了界限,醉生梦死的军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底层市民、夹缝求生的黑帮,说不上谁比谁更为高尚。比之小津镜头中一丝不苟的整洁厅堂,肮脏无序的阡陌,应该更接近五十年代日本的真实境遇。在这样浓郁、令人窒息的现实面前,我们得以联系史实,从一个反乌托邦的真实剧本中思考人与自身乃至社会的联系。
在人与社会相关的层面,本片的探索并未停止在戳破假象的肥皂泡上,而是更进一步,追问道:“未来该怎样?”不妨说,战后日本社会的“消停”是一座湍流中的浮桥,随时有坍塌而陷入更大混乱的风险,正如影片结尾众人围绕猪而展开的狼狈追堵一样。不过,当春子看到欣太的尸体大喊“八嘎呀路”,随即坚定地转头离开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前路的曙光。那是一条悔罪与新生的道路,是在擦干了手上的血迹、抹净了脸上的泥脸后重新在废墟中挺立的坚强的笑容。在这个意义上,今村构筑了黑泽与小津电影母题的底座:不坦率地直面历史与现实,何谈思考哲学之说?
不过,我认为,仅把《猪与军舰》作一部社会批判电影来理解是不完整的,因为日本文化的核心不仅有“物哀”美学,更有向内自省的倾向。今村在其作品中强调日本国民性中“下半身”的分量——电影开头便是一场“扫黄”戏——也是对近代以来剖析自己龌龊的日本文学的一次回顾。个人与社会,两个侧面相合,我认为《猪与军舰》作为课下补充的观影作业确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