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文/龚建文
1
电影海报上是这样写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真的是这样,我看《驴得水》时,一会笑得前俯后仰,一会眼泪吧嗒吧嗒往下落。
低级的喜剧,靠滑稽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去逗乐观众;高级的喜剧,总是用意想不到又意瘟深厚的有趣令观众抚掌。《驴得水》无疑属于后者。
《驴得水》也是悲剧。最后一声枪响,很多人都不希望那是赵一蔓将子弹射向自己。可是,在利益和死忙面前,所有的正人君子都已经将自己的底裤扒了个精光。这世界还能留住赵一蔓吗?
2
赵一蔓的出场,刚开始,我的心里是感到遗憾的,觉得此处应该是个“大美女”。而任素汐的长相太一般般了。只是越往后看,越来越肯定和喜欢她。
喜欢她毫不遮掩的“坏”。“坏”——当然只是在我们这些经常装好人的字典里存在,在她的生命里,根本没有“好”与“坏”的概念,她只是希望没人管她,活得自在——不迎合,不迁就,不伪装,不妥协,全心全意地,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
赵一蔓这样的“坏人”,在教堂被拥挤的人群推倒,手里的鲜花散落一地时,她会心痛地用身体去护住,不担心自己被别人踩到。而现实中的好人们却常常干出早上出门时与爱人拥抱,亲吻,晚上在光线暧昧的酒店包厢里左拥右抱的腌臜勾当。
赵一蔓当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她的这种生活态度也不是就值得去宣扬和提倡,对她的肯定只是证明了现实生活里太多人品的不堪和某些品质的稀缺吧。
3
每一位演员的表演生涯里只可能有一个巅峰时刻,一旦成名,即死亡——一旦成名,他以后演出来的电影将都是他成名作的续集而已。
所以我不太喜欢看非常出名了的明星演的电影。这在看黄渤演的《第一百零一次求婚》时更甚。
一部电影,当每一位参演人员都知道谁是明星,大腕,对谁是一流,谁是二流,分得清清楚楚时,那么电影故事本身的人物关系会被人为地破坏,变得缺乏自然感。观众的体验会被干扰,会有“看戏”的感觉,无法和角色同悲同喜。
特别是演员自己知道自己是明星,以至于太过自信的一举一动,越演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我们已经非常熟悉明星),而不是他们应该展示的角色。演员的自信不应该来自自己的名气,而应该来自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和演技的胸有成竹。
演戏不是蒸馒头。如果你今天蒸出来一个成功的馒头,以后每天都可以按照同样的配料,火候,手法蒸一百个,一千个,顾客都不会吃到恶心。但是电影,可能让人看到吐。
就像王宝强,周星驰成名之后。
因此,看完《驴得水》,我不得不惊叹导演坚持不用明星的英明。也不知道那些明星,特别是那些爱耍大牌的明星们看完《驴得水》会有何感想。
4
如果把电视连续剧比着小说,电影无疑就是诗歌。一部电影,取个片名理所当然的不应该太随便。不说富有诗意,闪闪发亮,至少读起来不能太过浅陋粗糙。可是,跟《这个杀手不太冷》一样,《驴得水》这个片名,看上去实在太土太俗,提不起我一点观看的欲望,要不是海报下面的评分,估计我又会错过。人不可貌相;电影不可只看片名啊。
最后,当看完全剧,再返回来看片名,又觉得唯“驴得水”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