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观后感
这几天在家看了一部老电影《万箭穿心》(2012年,武汉话版),改编自方方的同名中篇小说,《万箭穿心》展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普通家庭的爱恨情仇,是武汉人写武汉事,武汉女人写武汉女人。方方的小说,很贴近生活,看后对武汉的城市生活有个大致了解。
按照小说中的理解,“万箭穿心”是新房子的位置面对辐射状的多条街道,从风水的说法上是极不好的。第一次读这部中篇时,我还在上大学,对书中人物(李宝莉、马学武等人)关系理解不深,感受不强烈,觉得马学武、李宝莉的悲催遭遇,应该是风水不好,命运欠安造成的。
二十多年后,再看《万箭穿心》这部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李宝莉的生活悲剧,一边恨她的强势泼辣不讲理(正宗武汉人的心理优势),造成老公自杀被儿子唾弃;一边爱她的坚韧和担当,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材。真正应了那句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生活一地鸡毛,中年人的家庭生活,谁不都是一地鸡毛呢。
看完电影后,我又把这部中篇小说找出来重温了一下,电影改编不多,很贴近原著。几点感受:
一是家庭中妻子不能太强势。李宝莉,初中学历,是一个家住武汉的买菜女,当年城市户口吃香,很有优越感。她性格强势,婚后保持着武汉城里人的优越,看不起乡下人老公马学武,是造成婚姻紧张的主要原因。网上有人说,强势的女人,婚姻一般都不会幸福,从这部小说中看确实是的。
二是家庭中丈夫可以谦让,但不能太懦弱。从小地方来的大学生马学武,生性懦弱,口齿木讷,不善于沟通。即使当了厂办主任,也不善于与李宝莉沟通婚姻问题。婚姻是要善于经营的,需要夫妻双方理解,互相谦让。
三是与孩子要多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马学武自杀后,李宝莉肩负起家庭重担,开始做苦力,既养活儿子和婆婆,还要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确实是很不容易。李宝莉对小宝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着严格的要求,可能忽略了小宝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她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最后还是被小宝赶出了家门,母子决裂。
四是方言为我们留住乡愁记忆。这部电影,全程武汉话,我估计武汉人看的时候肯定感觉很亲切。就像我们自己,在遥远的外地,偶遇乡音,必定是感到亲切的。随着人员流动频繁,青年男女来到某个城市,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很多孩子,既不会讲当地城市的方言,也不会讲父母家乡的方言,这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
方方的《奔跑的火光》、《琴断口》、《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都很经典,值得推荐。特别要提一下,《奔跑的火光》中描写的点歌台,没有去过江汉平原当地的人,是不理解点歌台是什么的。实际上点歌台就是乡村乐队,由几个人组成,在红白喜事上点歌唱歌。我夫人家是江汉平原上的,我去过多次江汉平原,逢年过节经常能遇到点歌台,这是一种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