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观后感
内心的孤独是无法被别人慰藉的,人生最后的路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走。
聂娟娟说:自己老公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儿子去了国外,身边的人都在一个一个慢慢地离开,对分分合合,都看得很淡了。
后来她癌症转移,给沈卓然留了一封信,就跟儿子去了国外。
信的最后,她说:勿念,勿回。
我想,老沈那一刻应该已经悟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你想试着留住一些人,到最后,发现谁也留不住。
很多人说老伴老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是真到了岁数才发现能慰藉余生的,只有自己。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没有谁能陪谁一辈子,我们都是彼此的过客。
明白这一点,人才能学着向内生长,向内安放。
老年人的生活,是一场兵荒马乱。中年人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失业与背叛,孤独与渴望,衰老和死亡,都被这部剧一一呈现。
人生是一场修行,好的坏的都是。人生是一场经历,美的丑的都有。
看清世界的本相,看清生活的真实,也许就能少一点怨怼,少一些遗憾,活得更加清醒,更加平和。
作家尹建莉说:一个家庭悲剧的源头,只有权力,没有爱。
每个人都是通过自主与自由获取安全感的。
控制欲太强的人,会让伴侣失去自我,感到压抑,时间久了早晚会出问题。
彼此尊重,换位思考,互不干涉却又彼此支持,才能造就良好的家庭关系。
人际关系的本质,无非就是交换。
你要想维持关系上的平衡,就要让人做到有利可图。
虽然听起来冷酷,但在很多时候,却是谁也绕不开的现实。
学会接受这一点,在这人世间才能多出一份清醒,少受一点伤害。
真正的灵魂知己,图的是灵魂共鸣,根本不图身外之物。
但要我说,灵魂匹配反而是现在人常说: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提供情绪价值。
但要我说:没有什么比“我懂你”,更让人心动的情绪价值。
得知聂老师患癌后,沈教授不离不弃,甚至宁可住进养老院也要照顾她。
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
契合的三观,相投的趣味,无言的默契。
这样的人遇到一个,人生的孤独就有了解药。这样的情绪价值,是很多东西都比不上的。
人与人关系之中最稀缺的价值,是最昂贵的、可遇不可求的。
看过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找朋友实验。
实验人员找来一百个大学生,男女各五十,然后每个人从一到一百标上序号。
要求两两匹配,最后两个人数字相加最大的一组获胜,其他人则按照数字大小获取奖金。
最后实验人员发现:相互结合的两个人数字大小差不多,几乎都相差十以内。
这其实就是关系中的匹配法则。
数字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财力、见识,彼此匹配的人,才能形成一对稳定的关系。
所有的关系都是明码标价的,交往的基础永远是你有价值。
与其责怪别人对自己不好,不如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科斯定律讲:任何一件事物,最终都一定会流向和它最匹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