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他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回忆了与李白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
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所画的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历史的演变,往往是个人难以改变的,但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起因于看似微小的错误。从册封节度使开始,唐朝衰亡的伏笔已经埋下,是无法避免的,而将士们的一腔热血最终换来的也就是几十年的苟延残喘罢了。酒楼歌舞、灯火繁花、车水马龙…他们最终都在这里经历那场名为盛唐的大梦。可当历史的兴衰毫无意外的上演,这场梦无可预料的破碎了,他们也因此走向不同的路口。
若“长安”是理想,那么“三万里”就是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长安三万里,承载着“他”和“他们”思想的璀璨篇章。人生处处充满遗憾,那些意难平和求不得,不过也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